要说起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贪官,估计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和珅”这两个字。无它,和珅这个这个人实在太能贪污了,在他被嘉庆帝抄家以后,竟然整整抄出了价值八亿两的财富,几乎是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
这样一笔庞大的财富,其记录至今都没有人可以打破。以今日为例,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将近二十万亿人民币,十年差不多是两百万亿元,而打出的大老虎所贪的也不过几亿十几亿,与和珅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也正是因为和珅有着如此庞大的财富而不知收敛,最终被嘉庆帝所清算,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但和珅虽然死了,但他同样也引申出一个个问题,始终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和珅既然能贪污这么多钱,那么身为他的顶头上岁乾隆帝不可能不知道。
而乾隆既然知道和珅贪墨无度,为何不在世的时候就将其法办,而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帝呢?
而这就要从三点中分析原因了。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管理着如此巨大的国家,可以说并不容易,如果自身能力不足,那么往往会引起众多野心家的觊觎,从而引发帝国的动乱,就如同晋朝皇帝司马衷上位之后由于智商不够,引发了八王之乱,差点让神州沉沦。
也正是因为如此,稍微平庸一点的帝王往往会用制衡的手段来,来权驭自己的文武百官,从而让他们内部争斗而不危及皇权,从而使得这个帝国稳固。
而乾隆作为与自己父亲雍正、爷爷康熙开创了三代帝王之治的“康乾盛世”,其能力自然也不需要质疑,可以说是玩弄制衡之道的高手。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强将下面无弱兵,自古以来就是圣明的天子当朝,其下必然有着名传千古的能臣干吏,如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李世民手下的魏征、李靖等。
当然,乾隆帝虽然没这些朝代奠基帝王厉害,但是手底下同样有几位能力不俗的大臣,如刘墉、和珅、纪晓岚。
作为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大臣们抱团和气一片,如果他们突然间向自己发难,那么即便是皇帝,也会很难招架得住,毕竟皇权是需要臣子进行支撑的,如果臣子一致对外,那么势必会同皇权发生冲突。
所以,为了分化瓦解这些臣子抱团,帝王往往会对他们进行拉拢打压,制造内部矛盾,让他们相互争斗。
同时,帝王为了不让臣子在争斗之中落败,往往会刻意偏袒即将要落败的一方,或者在落败之后给予他们复起的希望,从而不会让一家独大。
所以,面对刘墉这样眼中揉不得沙子的“清流”,和珅这样的“浊流”就派上了用场,需要双方不断地争斗,但却也相互为对方留下余地,不会真正被另一方所斗倒。
而刘墉与和珅能有着那样高的地位,那自然是个聪明人,就算没有相斗之心,但他们也要装样子斗下去,并且不逾越不触犯帝王的忌讳,从而成为官场上的常青树。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对于能掌控一个大帝国的帝王来说,其能力必定是十分出色,可以说站到了人类能力的最顶端。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他们往往是孤独的,可以说是“孤家寡人”。
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前提必定是能力才干的相同,就如同帝王会将乞丐当成自己的臣民,但不会把他们当成朋友,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的地位悬殊,更重要的是双方的认知层次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
也正是由于承担的过重,看得更加透彻深邃,所以能与帝王能力所匹配的妻子与臣子几乎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皇帝往往没有什么知音和朋友,只有无边的孤寂。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使得帝王往往看起来十分绝情冷酷,不将人命当一回事,但帝国却仍然有序地进行运转。毕竟,作为一个人,谁会把一只蚂蚁放在自己的心里呢?
当然,帝王虽然总是孤寂的,但却往往不希望自己活成一个孤家寡人,所以他们对那些能了解自己,能同自己说上话的臣子往往十分的优容。
毕竟,这样的臣子可以说并不多见。
而和珅,便是揣摩人心的一介高手,无论是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往往合乎乾隆帝的心意,并带给其一定的乐趣,所以乾隆也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个朋友,所以自然对他的不法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乾隆对和珅虽然是十分的优容,但那是建立在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和珅的前提下。但他毕竟要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和珅的处置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问题。
首先对于和珅这个人来说,其能力绝对是乾隆朝中一顶一的,不仅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而且行事总是恰到好处,任何事拿捏的都极有分寸,而继任的皇帝要想掌控和珅,那就必须要有“康、雍、乾”三帝的手段与能力。
而明眼人也都可以看出来,嘉庆帝的手腕能力只能说一般,要想控制和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为了不使这个帝国发生动乱,那么和珅的死亡就成为了定局。
当然,虽然要杀,但怎么杀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和珅作为乾隆帝的朋友,乾隆帝自然不希望用自己的手来弄死他,一旦他死了,自己也缺少了无数的乐趣。
所以,最稳妥的方式就是留下劣迹斑斑的和珅让继任者杀,不仅可以让新君在百官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还能通过抄家所得极大的充实国库,从而不会让新君为钱而担忧。
而解决了政治与财政问题,嘉庆帝即便能力不足,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当和珅被嘉庆帝赐死的时候,他打开乾隆的保命诏书,上面却仅写了三个字“留全尸”。
俗话说,帝心难测,所以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一言不合就会人头落地,而如和珅这样能揣摩帝王心十分通透,并简在帝心的人,可谓是极为稀少的。
不得不说,和珅是一个聪明人,他或许早就预见了自己的结局,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他被嘉庆帝收拾的时候,并没有因此而引发动乱,而是默然的接受了这个现实,最终一代权臣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