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大历十四年(779年)八月,德宗派遣太常少卿韦伦出使吐蕃,送还拘留在唐境的吐蕃使者与俘虏。
原来在代宗时,吐蕃曾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讲和,但往往和议未定,随即派兵入侵,因此代宗把前后八批使者都扣留下来,不准他们返国。另外,德宗又把流放到江南和岭南的吐蕃战俘放回,加上扣留的使者,共五百余人,让韦伦送他们归国。
1、唐与吐蕃的战与和
韦伦还未到达吐蕃时,吐蕃已在十月一日与南诏合兵十万,分三路入侵唐境。
这一次吐蕃的主攻方向是剑南道的西川地区。
吐蕃军队一路进攻茂州(今四川茂县),沿岷江南下威胁成都;一路进攻扶州(今四川南坪县)和文州(今甘肃文县),沿白龙江威胁关中与蜀地的交通要道利州(今四川广元市),第三路以南诏军队为主,进攻黎州(今四川汉源县)和雅州(今四川雅安市),直叩邛崃关,企图与吐蕃夹攻成都。
吐蕃宣称说:“我要攻取蜀地作为东府。”由于吐蕃的强大攻势,剑南州县接连失陷,刺史、县令弃城选亡,百姓窜匿山谷,整个剑南震动了。
由于剑南的严峻形势,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派神策军大将李晟率禁兵四千人,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邠宁、陇右与幽州镇五千人入蜀抗击吐蕃。
又下令东川也派军队到西川协同作战。
唐的精锐部队与吐蕃南诏军队在岷江上游和大渡河畔展开激烈战斗,吐蕃南诏大败,曲环军收复维州和茂州,李晟军追击敌军于大渡河外。
这一次战争,吐蕃和南诏战死和因饥寒死于深谷高崖间的共有八、九万人之多。吐蕃大为震怒,杀死诱导出兵的人。
南诏王异牟寻害怕吐蕃报复,在国都太和城附近修筑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以防吐蕃攻击。唐军的战胜,使唐与吐蕃之间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唐的国力虽然下降,但吐蕃也不可能灭唐和占领唐境的腹心地带。因此唐和吐蕃双方都开始有意媾和。
建中元年(780年)四月,吐蕃使者到达京城,德宗以隆重的礼节迎接,并下令把这次战争中得俘虏的吐蕃人送还,每人还送给缣二匹,衣服一套。
由于唐王朝西部边境形势的缓和,最终使德宗决心用武力讨伐河北河南的叛镇。所以在建中二年(781年)抽调京西防秋兵一万二千人开赴关东。
2、藩镇反叛与“防秋”制度
“防秋”制度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为防御吐蕃入侵,而在关中及剑南西部采取的防御性军事部署。
因为吐蕃军力以骑兵为主,每到秋季,秋高马肥,天气凉爽,正是吐蕃入侵的时机。
唐中央政府从各地藩镇抽调兵力,调往关中西部和剑南西部驻防,每两年一轮换,同时,中央的神策军亦驻扎长安西北地区的兴平、武功、扶风、奉天等地,其驻地与藩镇兵互相交错。
唐朝廷同时逐步强化西北藩镇防御体系。
德宗继位后,进一步调整安史之乱前后西北边境上的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使的格局,在大历十四年(729年)闰五月,把朔方军一分为三,设立邠宁、灵盐、振武三个节度使,在贞元二年(786年),又设鄜坊、银夏两个节度使,这样,在西北边防线上形成新的边镇防御体系,加以中央神策军和每年抽调的关东藩镇军队,形成唐王朝防卫吐蕃的“防秋”军事布署。防秋军队中,边镇常驻兵力约二十五万人,中央神策军约五万人,关东抽调藩镇戍率约四万人。
因此,德宗时期,唐王朝在西北和西南边境线上防御吐蕃的兵力当共有三十多万人。
这一军事态势,对唐德宗以及唐代中后期唐王朝有效地防御吐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唐代宗、德宗时期把重兵屯积于西北边境,使中央政府无法全力对付叛乱藩镇,也是德宗时河北河南以至关中叛镇猖獗的重要因素。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十日,德宗委派陇右节度使张镒为会盟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在清水会盟。会盟的地方是清水之西的平原上,事先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土坛,唐与吐蕃双方各派二千人作为卫队和随从,其中一千人手执武器,在离坛二百步的地方列队,另一千人空手,在坛下分立。张镒与他的幕僚以及会盟馆崔汉衡等七人身穿朝服,尚结赞与吐蕃将相也是七人,一起走上坛举行会盟仪式。
随从官吏在坛北面杀死犬、羊和羝羊各一头,把它们的鲜血注入两个容器内,唐蕃双方使者歃血为盟。
3、西域的弃与守
唐王朝与吐蕃的暂时和好,对于德宗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唐与吐蕃双方的利益不同,这次的会盟,仅仅才度过一年多短暂的蜜月,就出现了巨大的裂痕。矛盾的起因,在于对河西走廊与西域的争夺。
吐蕃与唐争夺西域与河西走廊地区的斗争,早在唐高宗时期即已开始,但因唐国力强盛,总是能够掌握对西域的控制权。
但是,由于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唐朝在西北地区戍守的边兵内调平叛,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夺取河西、陇右地区,关中的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都成为吐蕃的势力范围。
由于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的陷落,唐朝在安西、北庭的驻守官吏和军队,与唐的内地隔绝,处境十分艰险。
但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和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领将士闭境坚守,依靠沙陀和回纥的援助,抵抗吐蕃进攻,历时十五年。
其间曾多次派出使者向朝廷报告情况,但都在途中被阻,未能通达音讯。
建中二年(781年)七月,李元忠和郭昕的使者,终于绕道回纥,到达长安,唐朝廷才知道安西、北庭仍在绝域坚守的情形。
德宗下诏,正式授予李元忠北庭大都护,郭昕安西大都护官职,并都赐爵为郡王。其余安西、北庭将士,则均超七资升迁官职。同时,又赠予故伊州(今新韁哈密市)刺史袁光庭以工部尚书官职。
袁光庭在天宝末年任伊州刺史,吐蕃攻占河西、陇右后,进兵伊州。光庭坚守孤城一年多,吐蕃千方百计引诱他投降,光庭都断然拒绝,最后粮绝兵尽,伊州城将要陷落,光庭先杀死自己的妻子,然后自焚报国。
光庭的悲壮事迹,直到安西北庭使者来到长安后,才为唐朝廷得知,给予赠官的褒扬。大漠绝域,孤城落日,唐蕃双方为争夺西域与河陇,不知发生多少悲惨壮烈的事件,对于唐朝将士,确实是“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了。
吐蕃虽与唐缔结清水盟约,双方约定按照实际控制的界线,互不侵犯。但吐蕃仍念念不忘于西域。趁德宗避难奉天,派崔汉衡出使吐蕃求援之际,向德宗提出收复长安后把安西、北庭划归吐蕃的条件。德宗急于得到吐蕃助力,答应了这个条件。
到长安克复,朱泚败亡后,吐蕃派使者前来索取土地。德宗虽未得到吐蕃更多的助力,但为与吐蕃和好,准备承认前约,把李元忠和郭昕召回,安西、北庭土地让给吐蕃。
左散骑常侍李泌这时对德宗进谏说:
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势,使不能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
德宗听了李泌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同时朝廷大臣们也都赞同李泌的意见,德宗才决定不割让安西和北庭。
4、平凉会盟的惊险
清水会盟后的两年间,正是德宗朝经历的最困难时期。
不仅有关东四镇之叛,而且朱泚率泾原叛军占据长安,德宗先逃奉天,后避山南,唐王朝险些颠覆,还要为收复长安向吐蕃借兵。
掌握实权的吐蕃大相尚结赞见唐的内乱频繁,国势衰弱,开始以出兵助唐未获报酬为由,撕毁盟约,重新向唐发动进攻。
此时,唐朝虽然在吐蕃的战争中取得几次小胜,加上吐蕃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和,唐德宗急于摆脱与吐蕃的战争纠纷,就答应吐蕃议和请求。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十九日,是唐与吐蕃约定在平凉会盟的日子,这一天,平凉城外的旷野上,早已筑起一座高坛,作为会盟坛,吐蕃大相尚结赞与唐朝会盟使浑瑊(jiān),分别率领甲士三千人列队于坛的东西两面,又分别带领四百名随从到坛下站立。
唐与吐蕃之间的干戈,看来即将化为玉帛。
但是,唐朝君臣没有料到的是:
吐蕃大相尚结赞对这次会盟并无诚意,却准备趁这次会盟之机活捉浑瑊(jiān),埋伏了骑兵数万人在会盟坛的西方。
正当浑瑊(jiān)进入帐幕中更衣时,吐蕃军中突然擂起三通战鼓。一听到这个信号,埋伏的吐蕃骑兵呼啸冲出,向唐朝使者的营帐包围而来。坛下二三千吐蕃军士也随之发难。唐军卫士拼死抵抗,掩护他慌忙从帐幕后面逃出,幸而帐后有一匹不知是谁拴在那里的马,浑瑊(jiān)连忙上马,加鞭往东奔逃。吐蕃大军冲杀过来,唐朝将士有的在混战中被杀,但更多的人则被擒捉。
幸而骆元光布置的伏兵布列成阵势赶到,吐蕃追骑突然见到唐的援军严阵以待,都惊愕不已,只好停止追击。浑瑊(jiān)一直驰入骆元光的军营中,才有喘息的机会,这时,韩游瓌(guī)指挥的骑兵也赶到,向吐蕃后方展开,吐蕃追骑怕后路被包抄,只好怏怏而返,这一次吐蕃劫盟,除浑瑊(jiān)逃脱外,其余自副使崔汉衡以下均落入吐蕃之手。骆元光和浑瑊(jiān)收拾散卒返回长安。
这一天的长安城大明宫中,德宗与宰相们也都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会盟的消息。
当天夜间,韩游瓌(guī)报告吐蕃劫盟的奏表飞骑送到长安,并说吐蕃军队已趁势逼进长安西北二百余里的邠州(今陕西彬县)城下。德宗大惊失色,见会盟不成功,吐蕃又再次进逼,十分恐惧,打算离开长安避开吐蕃兵锋。经大臣们苦苦进谏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历史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
平凉会盟的失败,虽然给唐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军事压力和威胁,但却又成为唐与吐蕃两个多世纪势力较量的重大转折点。
5、李泌的新外交政策
由于平凉会盟的失败,一直坚持要与吐蕃和好、攻击回纥的唐德宗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自己的一厢情愿。
同时,朝廷中主张与吐蕃议和的宰相张廷赏引咎辞职,德宗只好在贞元三年(787年)六月任命陕虢观察使李泌为宰相。李泌的出任宰相之职,使唐对吐蕃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李泌刚以宰相身份进入政事堂视事,就与李晟、马燧、柳浑一起进见德宗,德宗怕李泌当宰相后借报恩仇而滥用职权。
李泌说:“愿你勿害功臣。李晟、马燧有大功与国,听说有些人要向你进谗言。你万一害他们,那么内自宿卫之士,外至方镇之臣,都会愤怒而起反叛之心,恐怕中外大乱的局面又会重见!现在李晟、马燧富贵已足,只要你坦诚对待他们,他们自然也就安心。国家有事,他们外出征伐,无事则入朝做官,不是很好吗?我愿你不要因为二臣功大而猜忌他们,二臣也不要因为位高而自疑,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德宗听完,答应了李泌的请求,李晟和马燧也都涕泣辞谢,表示感激。这样,一个危急的局面就这样平安度过了。
李泌最重要的建树,是提出了新的外交政策,改变了唐对吐蕃的战略。
当时回纥的合骨咄禄可汗屡次向唐请求和亲,但德宗因当年的陕州之辱,对回纥始终怀恨在心,没有同意。吐蕃平凉劫盟后,唐的西北边境形势再次紧张,边境将士缺乏马匹,难以与吐蕃交锋。
李泌对德宗说:“你如果能用我的策略,那么数年以后,马匹会比现在贱十倍!”
德宗十分惊奇,问用什么办法,李泌提出了一个富有深谋远虑的外交战略,即通过外交努力,拆散吐蕃与回纥和南诏的结盟,把这两个国家变为唐的盟友,同时联络正向西域扩展势力、与吐蕃发生冲突的大食,对吐蕃形成战略包围圈,以抑制吐蕃的势力。
虽然这个战略对唐朝有很大的利益,但由于德宗对回纥的怨恨,也只有李泌才敢于向德宗提出,但不出李泌所料,德宗坚决反对与回纥和亲,于是李泌只要进见德宗都要谈论与回纥和亲的事,前后竟有十五次之多,而德宗始终不同意。
在李泌的反复开导下,德宗终于若有所悟,态度有所转变,终于同意和亲。
一个多月以后,回纥可汗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德宗上表。李泌所提议的五个和亲条件,可汗都一一答应。德宗非常高兴。
贞元三年(787年)九月十三日,德宗正式下诏,同意把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
由于李泌的建议得以实施,唐与吐蕃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步出现变化。但由于吐蕃与唐的军事力量对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吐蕃强而唐弱的局面。
6、吐蕃最后的挣扎
吐蕃对唐的攻击,在德宗贞元年间(785一804年)的前期达到高峰。
贞元三年(787年)八月,吐蕃乘平凉劫盟之势,率领羌族和吐谷浑族士卒入侵唐境。主力进攻陇州(今甘肃陇县)和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京城闻讯震动,官吏百姓十分恐慌,纷纷出城奔逃。贞元四年(788年)五月,吐蕃又派三万余军队进入唐境,攻击唐西边境的泾州(今陕西泾川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宁州(今甘肃宁县)、庆州(今陕西庆阳)等地。所到之处,焚烧房屋,掳掠百姓二万余人。唐的诸州守军不敢与吐蕃交锋,只好闭城自守。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陷北庭都护府。北庭和安西都护府将士,虽然从安史之乱以来,就与朝廷隔绝,但仍坚守绝城。
德宗初年,安西、北庭二镇借道回纥,从漠北草原上派遣使者,终于与朝廷取得联系。
由于借助回纥的帮助,二镇实际成为它的附庸。回纥对二镇征求无度,凡是粮食衣服等物,都要二镇供给,弄得安西、北庭民不聊生。
居住在北庭境内的沙陀族和突厥族也同样苦于回纥的掠夺,于是在吐蕃的利诱下,投降吐蕃。
贞元五年(789年),吐蕃率领沙陀、突厥人进攻北庭。北庭节度使杨袭古向回纥求援,回纥大相颉干迦斯亲自率兵援救,但屡次被吐蕃击败。吐蕃围攻北庭更急。北庭人既苦于回纥的诛求,又断绝了外援的希望,于是向吐蕃投降。
只有节度使杨袭古仍然忠于唐朝廷,率麾下不愿投降吐蕃的二千余将士出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颉干迦斯也只好退兵。
贞元六年(790年),颉干迦斯再次征发回纥精兵五万余人,与杨袭古一起企图收复北庭,结果又为吐蕃击败,战死大半,杨袭古麾下也只剩下数百残兵,被颉干迦斯挟持到回纥,不久被杀,北庭于是最后落入吐蕃之手,而安西镇的音信从此完全隔绝,不知存亡。唐王朝在整个西域地区的势力,只剩下一个西州孤城仍在坚守。
吐蕃战败回纥援军,夺取西域,显示吐蕃的军事胜利达到最高峰。
7、唐与吐蕃的战略相持阶段
贞元八年(792年)以后,随着德宗采纳李泌的外交战略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以及唐朝国内局势逐渐趋于安定,唐与吐蕃的对抗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贞元九年(793年)二月,德宗下诏重新修筑盐州城,把它作为西北边防线的重要支撑点。盐州城的重新修筑与唐军的戍守,使吐蕃对唐的西北边境地区的进攻受到了遏制。贞元十三年(797年)正月,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北边防,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建议在吐蕃入侵要路庆州(今陕西庆阳县)境内的方渠、合道和木波之地(均在今陕西环县)修筑城堡,派军队戍守,以扼制吐蕃入侵。德宗批准了杨朝晟的方案。
贞元十三年(797年)二月,杨朝晟出动军队到庆州边境,在部队分为三支,各筑一个城堡,果然如杨朝晟所料,吐蕃不知唐军虚实,不敢贸然进扰。
到三月份,三个城堡都已完工,杨期晟在布置好三城堡守备后,在四月率主力撤退,吐蕃才出兵追击,但唐的防御城辽经构筑起来,吐蕃结果没有占到便宜而退却。方渠、合道和木波三线城堡的修筑,使唐的西北边防线向前推进了三百余里。
与此同时,镇守关中西部的凤翔陇州观察使邢君牙也在陇州(今甘肃陇县)以西七十余里的渭水支流汧水上游修筑永信城,以防守吐蕃东侵的又一要道。
加上早在贞元七年(791年)由泾原节度使刘昌重筑的平凉城(今陕西平凉县)扼守关中西北的弹筝峡要路。这样,随着唐的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吐蕃对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开始缩小了。
从贞元中期起,吐蕃对唐的进攻开始屡屡受挫。贞元十四年(788年)秋天,夏州节度使韩全义击破进犯的吐蕃军队。贞元十六年(800年)夏天,吐蕃又被唐军在盐州城(今陕西定边县)下击败。
唐剑南节度使韦皋在四川西北部频频对吐蕃发动攻势,南诏也在金沙江与安宁河流域进攻吐蕃,吐蕃国内的赞普(王族)与权臣之间为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激化,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吐蕃国力也逐渐下降。吐蕃又开始寻求与唐和好,又开始频繁互派使者,进行友好往来。
这一由战争转向和平的重大变化,既为在二十年后的穆宗长庆年间唐与吐蕃再次会盟准备了前提,也是唐与吐蕃由于国力升降而出现的战略关系趋于平衡的标志。(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