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通常会从最亲近的宗室成员中选出继任者。这种继承方式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清朝光绪帝去世后,他选择的继任者竟然是他哥哥的儿子,他的侄子。不过,有时候,如果皇帝本身没有侄子或兄弟,他就会选择一个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侄子。比如后周的郭威没有侄子,最终选择了侄子柴荣继承皇位。最特殊的案例之一发生在南宋高宗赵构时期。他实际上选择了后裔中血缘关系较远的宋孝宗赵慎来继承皇位。
这样的选择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尤其是赵构与宋孝宗赵慎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变得相当疏远,甚至超出了所谓的“五衣”。按照现代婚姻法的规定,两人的血缘关系早已失效。那么,赵构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赵构本人没有儿子,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赵构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其实是历史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金军的入侵,北宋陷入危机,最终导致惠钦帝被俘。但康王赵构因为被派往金军营中谈判,避免了成为阶下囚,成为北宋唯一没有落入金军的皇子。赵构并不受到宋徽宗的宠幸。他能够保住王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金国的谈判经历。但由于长期逃亡,赵构的生育能力受到影响,儿子早逝,没有亲生继承人。
其次,赵构考虑到政治因素,选择了远亲。以当时南宋的国情来说,赵构虽然是血缘最亲近的王族,但宋徽宗的其他皇子和宋钦宗的儿子们却没有希望。赵构属于濮王后裔,而宋初,赵光义继承皇位被称为“金匮之盟”,意思就是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赵光义以自己的血统继承皇位,理论上可以选择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裔。虽然血缘关系最密切的氏族可能更强大,但也可能会引起继承人对前任皇帝的不满,甚至拒绝作为赵构的养子继承皇位。为了避免政治上的困难,赵构只能选择远离近亲,选择没有政治影响力的皇室成员。
第三点,赵构还考虑了占据政治道德制高点的因素。南宋皇室分为三大支系,即赵匡胤后裔、赵光义后裔和魏王赵廷美后裔。赵构属于赵光义的后裔,也就是濮王的后裔。宋初,赵光义的皇位继承论是“金匮之盟”,但实际上未能实现。选择远离近亲宗族,特别是与濮王血统的皇室成员建立联系,让赵构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这也让人认为他是一位将失去的王位还给太祖血统的英明君主。这样的选择,既能赢得帝王大臣的欢心,又能避免政治纷争。
最后,赵构的选择也与宋孝宗出色的个人能力有关。这两个人选中,除了赵构选择宋孝宗和赵慎之外,另一个人选就是赵伯玖。赵构希望选出一位能力合适的继任者,而宋孝宗赵慎的成功当选也说明了他的能力相当出色。据说,为了验证两个养子哪个更符合仁君的标准,赵构特意安排了一个实验,给两个养子都派了十个美女。最终,赵伯九的十个美女都不是处女,但宋孝宗却没有动过任何一个。这次实验展现了宋孝宗坚守诚信的品格,使他德才兼备,成为了最终的太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赵构的选择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赵孝宗的治国理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孝心得到了群臣的称赞。他甚至在继位后也没有要求说出亲生父亲赵伯琮的名字,这也说明了赵构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的智慧和准确。这一历史案例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精心对待,也对后世政治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