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西魏时期,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度则对西魏及之后的北周和隋唐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奇怪的是,实力更为强大的唐朝却在府兵制的运用上陷入了困境,甚至不得不将其废除,其中原因又是为何呢?
一、府兵制的创立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1、西魏胡汉交融的民族环境
自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的大量汉族来到南方地区,同时在诸多士族的拥护下,东晋王朝正式在江南地区建立。北方则随着汉人的南迁而陷入长久的战乱状态,无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纷纷出现,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在混乱且激烈的厮杀当中,鲜卑族的拓跋氏脱颖而出,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与南朝呈现出对立姿态。但是,西晋的灭亡并不代表所有汉人就全部去到了南方。相反,在北方地区仍然有着大量汉人的分布,其中一些还是当地有名的豪门望族,拥有着不小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就成了一个胡汉不同民族交融的王朝。
随着北魏王室势力的下降和整体国力的衰微,北魏政权分别被高洋和宇文泰把持,并在不久之后建立了东魏和西魏。但是,政权的更迭只是上层权力阶级的变动,对当时东魏及西魏内部的民族构成并无太大变化。
因此,汉人依旧在西魏国内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关中豪强,手中更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拉拢他们对于维护西魏政权的统治来说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西魏权臣宇文泰就创立了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为主要构成的府兵体系,尽量使每一股政治势力都能够获得一定权力,从而起到笼络人心的效果,一直独具特色的胡汉军队也就此产生。
2、与东魏争霸所必需的政策当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国家后,在最开始的阶段其实是东魏更具战略优势。由于当时的东魏占据着较为富饶繁荣的山东地区,这使其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实力其实要远远超过与之相对立的西魏。再加上东魏对北方的少数民族采取了较为怀柔的政策,使得东魏能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面对西魏上面。
因此,对于此时的西魏来说,它所需要面临的政治形势其实是较为严峻的。虽然西魏初期在与东魏的战争当中获得了几次胜利,稍微减轻了两者之间的国力差距,但随着西魏在邙山之战当中的大败,又使两国的战略对抗几乎一夜回到之前,宇文泰的势力更是遭到大幅度削弱。
为了继续同东魏进行对抗,宇文泰不得不将当时身为汉人豪强的私家军队大量收编进军队当中,并且选任当地有名望的人为乡帅。简单来说,就是他给予地方豪强们进入中央和获取更高权力的机会,这些地方豪强则需要为其作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经过不断地整合,前文所提到的北魏府兵组织系统正式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西魏名义上是八柱国,但宇文泰本身可以统领全军,西魏宗室元欣则仅挂虚名,所以实际上是六柱国。虽然这使汉人大量进入由鲜卑族建立的西魏政权核心,但为了保障争霸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也是宇文泰不得已的措施之一。3、均田制是府兵制产生的经济基础
均田制,指的是上层统治者将没有主人的土地分给农民进行耕作,当耕作到一定年限后,农民们便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土地收为己有,是一种能够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土地制度。在北魏初期,由于当时的北方地区经历了常年的战乱,导致大量土地陷入无人耕种的状态,社会发展也一度陷入停滞。
有鉴于此,北魏政府与孝文帝的太和九年正式颁布均田制并且实行到全国各地,对维护北魏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当北魏分裂成为东西两魏后,均田制也并未就此消失,而是继续在西魏国内实施,且在北魏的基础上对这些政策再度做出了一些详细的规定和制度,使北魏社会得以进入较为稳定的状态。
而也正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背景下,府兵制才得以产生。当国家将一定土地给予农民后,农民则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去给国家当兵,同时自己准备粮食、武器、铠甲和马匹等必备物品。这一措施对国家来说大大降低了培养和管理士兵的费用,对农民来说这是他们获得土地的代价,也因此往往能够老实遵守。在平常的时候,他们便种地耕田,过着自己的舒适生活;当敌人来进攻时,便拿上武器铠甲进行作战,既是在保卫国家,也是在保卫自己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西魏府兵制不仅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并最终使西魏成为了两魏争霸最终的胜利者。
二、唐朝社会情况的改变使府兵制的存在基础遭到破坏
1、唐朝初年的府兵制仍然发挥着作用
当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拥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王朝。之后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励精图治之下,北周将东魏的继承者北齐消灭,统一了中国北方,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西魏成为两魏争霸的胜利者的原因。
但是,宇文邕本人虽然锐意进取,但却是在壮年去世,使得当时身为外戚的杨坚得以成功篡位,建立了隋朝。而之后事情发展的结局就更为众人所知,李渊最终取代隋朝、建立唐朝。但是,虽然这些朝代之间的更迭是无情且血腥的,但事实上,这些朝代建立者之间却可以说是沾亲带故、同属于一个势力集团。再加上均田制及府兵制实施的效果良好,使得这两种制度得以贯穿整个西魏、北周、隋朝并延续到唐朝。
早在隋朝时期,府兵制其实就已经得到了一定改进。隋朝政府规定,当战乱结束之后,府兵的统帅需要解除在军队当中的职务回到朝廷,各个府兵也需要回到各自的府内,这在极大降低将领专权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再度增加了府兵们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在军事上的负担。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继续对府兵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进行改革,新增了多个官职,并且仅在关内就设置了两百多个军府,使全国大部分军事力量得以掌控在自己手中。依靠着府兵制,李世民建立了赫赫功业,正如其自己所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充分显现出了府兵制在当时的巨大作用。
2、是社会环境的变革促使了府兵制的消亡前文已经说到,府兵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也就是说,如果均田制遭到破坏,那么府兵制也将随之荡然无存。在唐高宗继位之后,唐朝内部的土地兼并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并且猖獗起来,无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但他们没有了当兵作战的欲望,就连唐朝政府依靠均田制来降低自身经济负担的愿望也就此落空。
到了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虽然唐玄宗本人有意扭转这种局面,但奈何政策力度不够,始终无法有效抑制土地兼并。在这种情况下,府兵制存在的意义大幅度降低,一种在军事和经济上都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的制度自然只能慢慢走向消失。
此外,相比于西魏和北周来说,唐朝虽然更加繁荣,但这种繁荣却是建立在不断的战争之上。唐朝需要面临的敌人数量大大增加,其战事频率、战线以及施加于民众身上的兵役也相应地增加。
在原先府兵制的实施当中,士兵们尚且可以轮番休息、暂时远离战乱,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士兵们经常被强行留在边疆地区,甚至一辈子都必须待在那里。这样一来,人们参军入伍的积极性便大大降低,开始出现逃避兵役的情况。
另外,唐朝政府在初期对府兵持较为尊重的态度,这使得府兵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王公贵族们竟然开始强行使唤府兵为自己所用,最终导致府兵成了一个令人感动耻辱的职业,再度加速了府兵制的消亡。三、总结
总的来说,府兵制从西魏出现到唐朝的消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作为一种适应于特定社会环境的制度,府兵制的实施在其初期无疑是相当成功的,既起到了笼络西魏内部势力的作用,也对抵御外部敌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变化,府兵制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无论是均田制的被破坏还是唐朝统治者不恰当的措施,都最终促使府兵制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