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而亡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诸侯分封制度传到郡县制度的秦朝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超前的存在。因为超前所以不被世人所认可,而中国人是一直习惯在二个时代传承之间用过渡制度来衔接的,缺乏这种衔接的国家和朝代都是难以长存的,在秦始皇死后的秦国分崩离析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上天造物创人总有一线生机,而北方的扶苏继承大统便是那最后一丝机会。但是仅仅凭圣旨就把扶苏这个长公子给杀掉了,实在让我们费解,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
扶苏接受的是正统的先秦儒家教育,生活习性上更像是一个谦和君子
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和后世的儒家思想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个时候的儒家思想没有像后世那样把人完全塑造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而是一种谦和无比的全能人才,这种人才是文武皆能的。
当时的儒士奔走六国,没点技能是保护不了自己的。而扶苏作为秦始皇的第一个儿子,因为母亲是楚国人,受到了当时最系统化的儒家教育,把这些贯彻的一一而通,对于儒家学派来说,他们是培养了一个很好的接班人,但是这样温和的性格可不是铁血秦人所能接受的,当时的秦始皇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迟迟不肯立扶苏为太子,他希望把他北放长城一带养成铁血的性格,杀死自己心中那个谦谦君子,庞大的帝国需要的是手段和狠心,温和教化不适合那个战国末世。
但是后来的扶苏却让秦始皇失望了,他的性格实在太难改变了,忠君忠父的思想刻进了他的心里,以至于后面胡亥用一道圣旨就杀掉了他。
扶苏和蒙恬心中维护家国一统的夙愿使得他们愿意牺牲自己来换取天下太平
扶苏作为秦帝国的长子,你说他没有一点当皇帝的野心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父亲的强势注定会掩盖掉子孙的光辉,当时的扶苏是打算用一种近乎儒家式的理论老改造秦国,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因为沙丘政变的诡异和此起彼伏的起义改变了正常的历史轨迹。
因为当时秦国的统一是蕴含着七代君王的不懈努力,任何一个秦国宗室都不愿意毁掉它,扶苏和蒙恬也是一样。他们自愿放弃在咸阳的富贵生活,把自己的生命热血抛洒在帝国的北疆,用几十万的秦军将士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中原农耕民族的生存权利,这实在是难的可贵。
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喜欢在马上征战,而是他们对这个国家爱的深沉,他们不愿意用手中的军力去分裂国家,若真有那个心思,又哪里有后来的楚汉之争,扶苏和蒙恬都把希望放在了胡亥身上,他们希望即使他不能及始皇帝之十一,可是凭借秦帝国的强大军力维护四方的安全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直到后面,历史才告诉他们,有能力的人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给别人,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才是对自己历史地位的最好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