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最艰难的不是蒋介石围剿,而是中国内部出现矛盾,王明、博古的左倾主义,差点葬送了红军仅有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博古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多次支持中共中央。
从这里来看,博古的左倾行为,只是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并没有改变他的党性。
第一个表现,遵义会议之后,严格服从组织决定,交出手中的权力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云南、贵州边境,开始转兵的时候,为了遏制左倾路线的影响,党中央自己开始研究,内部核心人员职位变化的问题。
最后决定,在政治局常委分共上,由洛浦代替博古,行使书记之权。
而这个时候,就有人从暗中挑拨,让博古不要把权力交出去,否则后果难料。可没有想到的是,博古的态度十分的坚决,丝毫不受外界的挑唆,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定,并主动将其掌管的所有中央资料,印章全部交给洛浦,让红军在长征中,完成了这次领导权的顺利交接。
第二表现,对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胜利,给予了盛赞。
1935年,红军来到大渡河畔,这里也是石达开折戟沉沙的地方,红军到底此地之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党中央正确的决策下,红军通过顽强的战斗,胜利渡过大渡河。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又一次重大的胜利。这次胜利,对博古的冲击很大,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前进,与四方面军会师去》高度的赞扬了这一场胜利。
在文章中,博古这样写道:在数倍的优势之下,敌人并没有拦下红军的队伍。我们胜利的飞跃了石达开不能渡过的大渡河,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的奇迹。
文章中还特别地指出:这场战役,展示了红军在军事山的机动性、灵活性,没有无产阶级的太平天国失败了,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苏维埃革命,必定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个表现:当面指着张国焘,错误的路线
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之后,1935年6月,顺利于红四方面军会师。
可是,张国焘同志,在两军会师之后,关于战略方针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中央军委致电,令红一、四方面军,应该向岷江、嘉陵江附近发展,从而慢慢占领陕甘川地区,从而创建革命格局地。
而张国焘,却提出不同的意见,对革命形势充满的悲观的预测,主张“西进”政策。在各个会议上提出,川北地区环境复杂,红军给养难以保证,并且岷江江宽水急,不利于红军的行动,坚持向西或者向南挺进。
为了能够统一思想,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这一次会议上,博古挺身而出严厉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支持中央北山的决策。
博古很生动地反驳道:红军西进,就像一只麻雀,飞进了阴沟之中,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北进才能博取一条生路。
在以后的行动中,博古坚持反对张国通的分裂主义,因此遭到张国焘的嫉恨。在最后时期,张国焘开始分裂中央的时候,博古和洛浦站在一个战线上,直接减张国焘开除中央委员会。
博古的一生,其实就在王明时期,出现过短暂的左倾主义,可是后来经过自我解剖,逐渐意识到错误,知错能改,为党做出了不少贡献。
1946年,博古在乘坐飞机,返回延安的时候,飞机失事遇难。党中央对其作出了极为中肯的评价,称博古为:中华民族的精华,中国人民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