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现在,也时刻身处于历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汇聚成我们如今的华夏大地。华夏文明早已刻在了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骄傲。
除了“华夏”,我们还有很多对自己国家的称呼,例如“九州”,“神舟”等。不过还有一个称呼,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给中国取了个霸气名字,历经2千多年,沿用至今不曾更名,你知道是什么吗?
少年嬴政
秦始皇嬴政这个名垂千古的皇帝,在走上全国统一的路上,可是没少经历坎坷。
嬴政出生前,秦国为避免同赵国关系恶化,选秦异人做为质子暂住赵国。素有“天使投资人”之称的吕不韦,认为秦异人奇货可居,不仅将自己的小妾赵姬献与秦异人,还帮助秦异人回到秦国。
而赵姬并没能一起离开,所以嬴政作为秦国人,却出生于赵国,一直跟着母亲颠沛流离。直到嬴政十二岁,秦异人成为秦国太子后,才将赵姬与嬴政一并接回秦国。
秦王去世后,秦异人作为储君接手秦国。不成想仅继位三天就突发恶疾去世,于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匆匆上位,成为懵懂的少年皇帝。这时,投资获得大成功的吕不韦,在秦国已经成为了权倾朝野的相国,嬴政即位时年纪尚轻,不足以服众,吕不韦则在帮助嬴政巩固朝堂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能在朝中建立自己势力,并且还和太后赵姬有染的吕不韦无疑成为了嬴政的眼中钉。显然吕不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摆脱后患,吕不韦将嫪毐献给赵姬做她的面首,以划开他与赵姬的关系。嬴政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假意和吕不韦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然而嫪毐却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成为太后情人之后还和赵姬生下了一儿一女,逐渐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居然大肆发言,说自己是嬴政后爹。
对于母亲来说嬴政是十分爱戴的,毕竟从小都是母亲护着长大,对于母亲豢养情人这件事嬴政一直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和赵姬生下儿子后,嫪毐居然撺掇赵姬谋反,意图推翻嬴政扶自己儿子上位。
但嫪毐毕竟能力有限,他想篡位却有心无力,嬴政摆平他的兵变不费吹灰之力,还顺带利用此事抽回了被吕不韦握在手中的权利。
最终吕不韦自戕,嬴政完成了秦国的小统一,也为他日后完成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扫六国大统一
扫平了朝堂上的所有障碍,将秦国完整的握在手中后,嬴政开始了历代秦王都想完成的梦想,攻下六国,扩张秦国。
经历商鞅变法后,秦国军事力量大幅度提升,手下拥有着王翦,李信一干猛将的嬴政,仅用时不到十年就攻下了六国,完成统一。嬴政在能成为千古一帝的路上和别的皇帝不同的是,别人会害怕臣子功高盖主,为了以绝后患都会选择舍弃功臣,而完成统一后嬴政没有舍弃一个功臣,可见其格局。
能够在短短十年内完成几代秦王都没有完成的事业,嬴政不仅是对人才有着得道的管理方式,自己本身也是拥有强大的行动力。完成统一后,嬴政对待国事没有懈怠,依旧进行着堪比“007”的工作日程。有史书记载,嬴政规定自己每天要看重达120斤的奏折,成为了当时第一劳模。
为了将过去和现在分开来,嬴政取了个特殊的名号“皇帝”,作为第一任,他则称自己为“始皇帝”,并且将“朕”特殊化,变成了只有皇帝才能自称的第一人称。除此以外,他大刀阔斧,首先开始实行“郡县制”。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都采用“分封制”,这就不能避免各个贵族手握封地,因为日积月累的矛盾产生“分家”的想法,从而继续分裂成各个邦国。而“郡县制”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各个区域归类划分统一管理,以至于后世朝代再怎么更替,都只能在固定的国土内,再无分裂之忧。
他还实现了语言文字和货币,计量单位的统一,让各地百姓的生活和交流都便利了起来。货币与文字的统一让百姓生活更加密切,真正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使国家更有凝聚力。流传千古的称号
文字的统一让参差不齐的人文社会齐头并进,秦始皇不仅给自己创造了独特响亮的称呼,还给国家起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这个称号至今都在适用,那就是“中华”。
从“中华”二字不难看出,“中”是取自“中国”,而“华”则取自“华夏”,将两个称呼合并后,意义就变成了我们既是处于世界中心的国家,又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秦始皇赋予了“中华”二字专属的寓意,他将百姓都称呼为中华儿女,尽显霸气。
“中华”这个称号流传千年,1902年,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正式面向国际舞台,而被称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则倍感荣耀。中华儿女
秦始皇实现全国统一,对后代几千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他对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将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绑定在了一起,让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于是,面对灾难我们可以众志成城,面对屈辱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就如同每个人都能牢记着的,小学课本上写着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样,中华已经成为国民的信仰。
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传承,中华文化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每个国民都能以“中华”作为使命去奋力前行。现如今,“中华”二字早已不光包涵秦始皇赋予他的含义,还容纳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意义,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最骄傲的底气,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那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