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一场马拉松支付6000元吗?
这不是报名费,而是一个人的陪跑价码。
他们被称为“私兔”,戴着兔子头饰,却比官方配速员更抢手。
2025年的马拉松赛道上,一个隐秘的职业群体正悄然崛起。
他们不是运动员,却能月入四万;不争奖牌,却能让老板刷新PB(个人最佳成绩)。
从递水、破风到心理按摩,从拍摄视频到救命急救——这群“职业陪跑员”的服务清单,比五星级酒店更细致。
但争议随之而来:当马拉松变成“富人定制游戏”,当赛道挤满收费陪跑,这项运动的纯粹性还剩多少?
有人怒斥这是“付费作弊”,也有人高呼“专业服务值得买单”。
真相,或许藏在那些汗水与钞票交织的42.195公里里。
“私兔”服务:从一瓶水到一条命的生意
在宁波马拉松的赛道上,李阳的背包像个百宝箱。
能量胶、盐丸、保温毯、运动相机,甚至还有便携式AED除颤仪。
她的客户是位45岁的企业高管,目标破四(4小时内完成全马),而李阳的任务是让他“安全地拼到极限”。
这不是简单的陪跑。 开赛前两周,李阳就为客户制定了“冲刺计划”:
每天晨跑心率控制在140以下,晚餐碳水占比提升到60%,甚至精细到赛前48小时禁止性生活。
比赛日,她需要在前30公里将配速稳定在5分20秒,最后12公里根据客户状态实时调整。
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青岛马拉松。
一位南方客户因不适应北方大风严重失温,意识模糊到“几乎要躺进救护车”。
随行私兔立刻用保温毯包裹住他,喂下双倍剂量的能量胶,并架着他慢跑200米恢复体温。
“那次之后,我的急救证成了客户最看重的简历加分项。 ”李阳说。
明码标价的服务链:1999元起步,万元VIP套餐
在闲鱼搜索“马拉松私兔”,会弹出上百条商品链接。
基础版488元:帮你拿补给、拍视频、喊加油;
尊享版6000元:国家二级运动员全程控速,附带赛后康复指导;
顶级套餐过万:省级职业选手当“人肉破风墙”,保证带你冲进三小时大关。
张杨的收费标准是“每公里142元”。
这位上海职业私兔的客户名单里,藏着直播网红和上市公司CEO。
他们最在意的不是成绩,而是社交媒体上的九宫格照片——必须拍到跃起撞线的瞬间,背景要避开拥挤人群,最好还能捕捉到汗水划过下颌线的特写。
更离谱的需求来自杭州某富豪。
他要求三名私兔组成“人墙”推着自己跑,只为了在朋友圈晒出完赛证书。
“我们只能解释,这样会被组委会取消成绩。 ”私兔邵明苦笑道,“后来他妥协了,改成两人在前破风,一人专职跟拍。 ”
灰色地带:当“流氓兔”混入赛道
2024年合肥马拉松的公告栏上,贴着一封严厉谴责书。
某跑团成员背着伪造的“官方Pacer”旗帜,带着二十多人横冲直撞。
他们时而堵住补给站,时而突然加速,导致跟随的跑者集体“跑崩”。
这些“流氓兔”正在摧毁行业生态。
有人为蹭免费装备冒充官兔,有人收钱后中途开溜,更有人把客户带出心率危险区。
北京马拉松协会发现,某私兔声称持有AHA急救证,实际连CPR(心肺复苏)按压位置都找不准。
赛事方的应对措施显得力不从心。
上海马拉松尝试给官兔加装GPS追踪器,昆明半马则要求私兔佩戴荧光绿袖标。
但更多小型赛事选择“鸵鸟政策”——温州某马拉松甚至默许赞助商私下招募陪跑员,只要不穿竞品logo就行。
跑圈撕裂:是服务创新,还是阶层分化?
在无锡马拉松的起跑区,两个世界泾渭分明。
A区精英选手穿着碳板跑鞋讨论“破三计划”,D区大众跑者忙着在赞助商背景板前自拍。
而穿梭其间的私兔们,正在用服务重新划分圈层。
反对者认为这违背马拉松精神。
“42公里应该是平等的自我挑战,现在却变成金钱开道的游戏。 ”跑者老范拿出数据:
2025年厦门马拉松前100名选手里,68人购买了私兔服务,而他们的人均装备预算超过2万元。
支持者则强调专业价值。
“跟着私兔跑,我的受伤概率从37%降到5%。 ”客户王女士展示运动手表数据:
上次自测半马平均心率171,这次有私兔控速,全程保持在158以下,“这才是科学跑步”。
监管真空下的危险游戏
当某私兔在重庆马拉松猝死,行业隐患彻底暴露。
这位26岁的陪跑员为帮客户“保送330”,隐瞒了自己感冒发烧的情况。
尸检报告显示,他的心肌细胞已出现广泛溶解——这是过度运动的典型标志。
赔偿纠纷揭开行业疮疤。
客户声称支付了6000元“安全服务费”,私兔家属则指控对方强迫带病工作。
由于没有书面合同,法院最终参照《民法典》劳务关系条款,判决客户承担30%责任。
认证体系来得太迟。
2025年初上线的“职业陪跑员”考核,要求男子全马成绩破310,却对急救技能仅作口头测试。
更讽刺的是,首批持证私兔中,有人被扒出成绩造假——他的PB证书来自某乡镇马拉松,连计时毯都没有。
赛道旁的广告牌写着“每个人都是胜利者”,但私兔的存在让这句话变得微妙。
当企业高管在付费陪跑下刷新PB,当网红靠着跟拍师制造“励志人设”,那些独自奔跑的普通人,是否成了马拉松商业化的背景板?
答案或许就像42公里的终点线——有人觉得遥不可及,有人早已用钞票铺就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