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吹明月写历史事件,坚持“以史为鉴”的宗旨。
以史为鉴,鉴于当下。
反感、反对为写文章而写、无病呻吟,觉得那样没有意思。
今天写的这件事,也是关于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事,本文主人公是山东省长清县马头村人(百科上说是山东河西县人)李仙洲。
箫吹明月琢磨了几天,才觉得这件事也有可“鉴”之处。
因此,才认为有必要写出来。
李仙洲是国民党将领中传说的“山东三李”(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之一。
蒋介石看重李仙洲有三个原因,一,黄埔军校一期毕业,达到蒋介石嫡系的基础条件;二,1925年,李仙洲随黄埔军官学校教导团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成为蒋介石心中猛将之一;三,从不沾嫖赌恶习,被蒋介石评价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李仙洲父亲李恒钦,时为马头村“村长”,家庭殷实.
1894年6月17日,李仙洲出生那天,附近一位小有名气的算命先生赶来道贺,掐指一算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出将入相!”
算命先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的说辞,假如后来李仙洲没有成为将军,算命先生也会找出其中原因来。
不管怎么说,这总是吉言。
李恒钦闻听,非常高兴,慷慨地给了算命先生一些喜钱.并好好地招待了他一顿。
算命先生说那些吉言,目的也就在此。
后来,李仙洲果真出了名,不仅在长清,在山东,就是在整个中国,都有名气。
那位算命先生到底算得准不准,不得而知。
李仙洲自幼聪明,9岁读私塾,14岁结婚,17岁得子,还在武术学校学武3年。
1924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李仙洲在同学中年龄最大、个头最高,且已经做了父亲,同学们都称他为“老大哥”,正是这个形象,在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李仙洲1932年7月,时任第1军第3师第9旅旅长李仙洲奉命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李仙洲到江西不久,得知蒋介石已到抚州,便于当天晚上晋见。
一阵寒暄后,蒋介石问:如果让你到第21师去当副师长,你愿不愿意?
第21师原是胶东军阀刘珍年的部队,刘珍年先后为军阀李景林、张宗吕的部将,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后又被缩编为第21师。
李仙洲不知蒋介石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心想,与其到一个人地两生的杂牌部队当副师长,不如在嫡系部队当旅长,于是回答:我愿当旅长在前线打仗,不愿当副师长蹲在后方。
这就出现了本文可“鉴”处之一:李仙洲不知道蒋介石用意,也许是利用高官厚禄试探自己忠心,也许是不想重用自己了,再根据客观条件,所以,他选择留在嫡系部队。
蒋介石也可能真正试探到了李仙洲的忠心,因此接下来说:第21师的官兵都是你们北方人,兵员充实,人强马壮,这支部队很不错,你去吧。
这次不是商量的口气了,是命令。
李仙洲低头不语,因为他还没有琢磨出蒋介石的意图。
本文可“鉴”处之二:在不明白对方意图的情况下,沉默是最好的表达。
蒋介石见他不作声,就说:我不勉强你,你回去以后好好考虑一下,再给我答复。
当晚回去后,李仙洲考虑了一夜。
李仙洲想:这年春天,蒋介石已在杭州将第21师师长刘珍年逮捕软禁,但由于刘珍年在这支部队中还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蒋介石还不敢马上将该师直接吃掉。现在派自己去任副师长,应该是等待时机成熟时,将该师彻底吞并。
第二天一大早,李仙洲驱车来到蒋介石官邸求见。
见面后.蒋介石第一句话就是:你考虑了一夜,现在结果如何?
李仙洲“啪”地行了个军礼,说:仙洲承蒙校长大力栽培,怎敢辜负校长厚望!
意图想通了,回答果断,顺带一个拍马屁。
蒋介石大喜,立即任命其为副师长,并特批每月300元的特别经费,专门用于拉拢该师官兵。
原来,蒋介石就是用金钱收买、拉拢的办法管理部队。
不久,李仙洲将代理师长梁立柱架空,基本上控制了该师。
蒋介石此中可见李仙洲也有几把刷子。
1933年5月,蒋介石以顾祝同为审判长在南昌对刘珍年进行军法审判并将其处决。
梁立柱为谋求当上师长实职,不惜花费20万元巨资四处活动,要求处死师长刘珍年。但刘珍年死后并没有得到将自己扶正的消息,于是他又特地赶赴四川向蒋介石要官。
哪知他前脚刚走,后院就起火了。
李仙洲及各旅长、团长趁梁立柱不在,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撤掉其代理师长职务。
蒋介石接报后,哭笑不得,立即密电李仙洲,骂道:亏你还是我的学生,怎么这么糊涂,你怎么能在这个电报上列名呢?
这里,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什么说李仙洲列名是糊涂之举呢?
如果想不出答案,参考下文。
蒋介石骂归骂,做归做,还是利用电报事件,将梁立柱调往“庐山训练班”受训,同时,发电给李仙洲的直接上司卫立煌,说:闻第21师各旅官佐与梁代师长不和,可否以李仙洲充任师长?
蒋介石不愧老奸巨猾,明知(前文布置的“思考题”)故问。
巧的是,卫立煌的参谋长郭寄峤也想当第21师师长。于是卫立煌回复蒋介石,说:
副师长领衔反对师长,而径以副师长接任师长,此风不能长,此例不可开。似以郭寄峤充任师长为宜。
这就是前文“思考题”的答案。
也是本文可“鉴”处之三。
蒋介石见中途杀出个程咬金,心中自是不乐。但正值用人之际,又不便做得太露骨,让这些杂牌将领寒心,于是命卫立煌暂时兼第21师师长,李仙洲仍为副师长。
师长一职既不给李仙洲也不给郭寄峤,但是,给李仙洲留着机会,蒋介石在用人这方面还是有些手段。
这也是本文可“鉴”处之四。
不久,蒋介石将卫立煌调往合肥,第21师调往芜湖,这样相距较远,卫立煌自然不便指挥,只得将师长一职辞去。
卫立煌是明白人。
于是副师长李仙洲顺理成章地成为师长,这支杂牌队伍也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
韩练成蒋介石确有驭人之术。
蒋介石把领导与被领导拉大距离,“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从而迫使卫立煌自己辞去师长之职,把李仙洲的师长位置扶正。
此为本文可“鉴”处之五。
1933年7月,李仙洲参加第一批在江西庐山开设的军事训练团,这是蒋介石为全面围剿红军对高级军官实施法西斯式的军事和政治轮训。
李仙洲有洗冷水浴的习惯,有一次,他提了桶冷水,找了个避人的地方,脱去外衣,只穿一条短裤就大洗起来。
正洗得高兴时,他扭头看见不远的地方,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正散步朝他洗澡的方向走来。
李仙洲已经来不及躲避,心想一定要挨批评。
他转过身去,背向蒋介石和夫人,假装看不见,想他们走过去就完了。
有点类似“掩耳盗铃”。
没想到,蒋介石夫妇不但没有走过去,反而在他背后停下来。
李仙洲只好立正站着.准备挨训。
但是,蒋介石没有批评李仙洲,而是很爱惜、很关心李仙洲,嘱咐不要受凉生病,然后要李仙洲到他那里去一趟。
李仙洲心想,还是要去挨训。但也只好赶快穿好衣服,战战兢兢地来到蒋介石的住处。
一进门,李仙洲便立正检讨认错。
但蒋介石说明,叫他来不是为了批评。
原来,蒋介石从其“消息渠道”(中统、军统)得知,李仙洲父亲正患病求医、妹妹要出国深造,缺钱用,就亲手给李仙洲8000元汇票,救济其难。
蒋介石还特意赠送一张与夫人宋美龄的合影,在后面写上“仙洲将军留念,蒋中正”(这一招蒋介石对张灵甫等将领都用过)。
李仙洲感激涕零。
第二年夏天,李仙洲带领部队前往江西参加“围剿”红军,成为了蒋介石堵截红军的主力。
蒋介石的8000元“付出”,得到了李仙洲在战场为其卖命的回报。
莱芜战役卢沟桥事变后,李仙洲率部先后参加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中原会战、豫中会战。
抗日战场上的李仙洲,虽然没有赫赫战功,却也是尽职尽责。
1943年6月,李仙洲升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苏豫皖第1路挺进总指挥,参与皖南事变,对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攻击,自己险些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从此蒋介石认为他优柔寡断、能力有限,将他冷落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仙洲被任命为第2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玉堂任第10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9绥靖区司令官;而王耀武则是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2绥靖区司令长官,是李仙洲的上司。
“三李”都是黄埔一期,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三李”都没有王耀武职位升得快。
这就是国民党将领中传说的“三李不如一王”。
1947年2月,李仙洲兼任前进指挥所主任,指挥第46、第73、第12军。
2月22日上午,华东野战军将李仙洲集团指挥所、第73军主力及第46军包围于莱芜城内。
在济南的王耀武为确保胶济铁路,令李仙洲向口镇方向突圈。在通过山地时,钻入陈毅、粟裕预设的“口袋阵”, 全军覆没,解放军取得了赫赫有名“莱芜战役”大捷。
据说战后蒋介石大骂:行军连个侧翼警戒哨都不放,几十年军事生涯脑花都长猪头上去了。
其实,此战不能全怪李仙洲。
李仙洲主力第46军军长韩练成原来是中共地下党员,战前已经将国军部署全部报给解放军,解放军据此做出相应对策。
在撤退时,韩练成又从中作梗,还玩“失踪”,致使贻误战机,指挥失灵。
韩练成为什么要“失踪”、怎么会“失踪”,成了李仙洲当时怎么也想不通、解不开的迷。
与共产党打了十多年仗的李仙洲,更没想到他6万精锐之师如此不堪一击,
自身也稀里糊涂地当了俘虏。
李仙洲被俘后,暂时被安顿在一间农舍。
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闻讯后,立即赶来看望李仙洲,看到李仙洲身着单薄,脱下自己身上的毛线衣,双手送给李仙洲。
原来,1941年3月,李仙洲曾任命陈锐霆为第6纵队总队长,同新四军第4师作战,结果陈锐霆率部投奔了新四军,当时李仙洲还气得暴跳如雷,如今,陈锐霆已是解放军高级将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陈锐霆看到李仙洲腿部负伤,指示要尽快将他送往联络部治疗。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李仙洲的伤口很快就痊愈了。
令李仙洲意想不到的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也亲自来看望他了。
当陈毅问起对莱芜之战的看法时,李仙洲很不服气。
陈毅笑着说:蒋介石把责任都推在你身上喽!
李仙洲一声长叹,说:
那可是高抬我了。我在济南,名为第2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实际上不过是替司令官王耀武招呼一下普通客人而已。这次被派到莱芜,名为前线指挥官.说穿了还不只是个传令员。像陈辞修(陈诚字辞修)到济南与王耀武商议作战事宜,我也不得参与。
陈毅点点头,安慰说:阁下抗战时期也是个带兵官嘛,后来荣升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还是打鬼子的嘛。
一席话说得李仙洲心里感到很受用。他说:外敌当前保家卫国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作为军人,自当驰骋疆场,奋力杀敌。
3天后,李仙洲在一次被俘高级将领座谈会上发言:
李某指挥无能,有负各位。但陈总长是负战略责任的。战略错误,即使下面各级指挥员在战术上竭力弥补也是无济于事的。何况这场战争本身就是极大的错误。
座谈会结束时,这些国民党高级将领一致认为,应发起一个反内战运动。
于是公推李仙洲领衔起草一份反内战声明。
1947年3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李仙洲等人通电反内战”为题,刊登了19位被俘国民党将军签名的通电全文,李仙洲的签名,赫然居于通电榜首。
这个签名,与其当时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撤掉梁立柱代理师长职务时的签名意义不同,这次签名是为人民立功的表现。
看到这份通电,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又大骂李仙洲,这次骂他“大逆不道”。
大逆:《唐律·名例·十恶》:“二曰谋大逆”。原注:“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不道:《唐律疏议·名例·十恶》:“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大逆不道”现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觉悟后的李仙洲,当然不能再符合蒋介石的“观念和道德标准”。
周恩来1947年4月,由于山东形势一度紧张,根据上级指示,李仙洲与在山东战场被俘的一批国民党高级军官必须转移到安全地带。
战犯们先是乘车到威海卫,然后换乘一艘大渔船于夜间渡渤海海峡北上。在渤海海面,被国民党海军巡逻舰截住,要上船检查。我方负责押解的干部以渔船老大的身份与敌舰上的军官周旋。
在这个特殊时刻,被押坐在舱底的这些国民党战犯,如若趁机骚动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家都把眼光盯向李仙洲。
因为李仙洲官最大,这批战犯大都是他的部下,只要李仙洲首先叫起来,大家肯定会一呼百应。
然而,李仙洲正襟危坐,面部表情平静,无任何表示。
渔船最终摆脱了国民党海军的盘查。
李仙洲再次作出“正道”选择。
后来李仙洲被集中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李仙洲积极改造,学习认真,经常在《文艺专栏》里发表看电影后的观后感。
李仙洲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劳动非常积极,经常主动要求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1960年11月28日,李仙洲成为第二批国民党战犯特赦人员。
第二批特赦人员名单中本没有李仙洲,是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才加上去的,据说,周总理以书面形式批示特赦的战犯只两人,其中一人就是李仙洲。
获赦后,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家里设宴,款待几位黄埔出身的获赦人员,特意让李仙洲坐在自己身边,与他亲切交谈。
周总理说:“黄埔一期几百名学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你和曾扩情,因为你俩年龄都比较大,学员都称你们为李大哥、曾大哥。”
李仙洲激动地说:“学生不争气,造了不少孽,辜负了老师的教导。”
周总理深情地说:“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我们要朝前看。”
此后,李仙洲历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常委专员、民革中央委员会常委、黄埔同学会理事、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5年,国家释放最后一批所有在押战犯时,周总理特邀李仙洲到京,让他以黄埔一期同学的身份看望黄维,并以亲身经历与黄维谈心,帮助他解开思想疙瘩。
期间,周总理特意安排李仙洲和韩练成一起住在前门饭店,让他们面谈,
以揭开莱芜战役中韩练成“失踪”之谜。
李仙洲刚住进前门饭店,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韩练成就主动找到李仙洲的住处来了。
一进门,韩练成就向他作了一个大揖说:李大哥,我对不起你呀,听到你在吐丝口负伤的消息,内心深感不安。
两人促膝长谈,李仙洲才知道当年韩练成为什么玩“失踪”。
原来,莱芜大战之前,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让中共联络人员告诉韩练成,要么阵前率部起义,要么离开46军。
当时无论是阵前起义,还是率部投诚,条件都不具备,只得选择后者。在中共地下工作者安排下,躲藏在一个秘密据点里,使得46军因无人指挥而陷入混乱,不战自溃。
李仙洲得知真相后,对韩练成说:
你没有什么对不起我,我应该感谢你才对。
假如不是46军瓦解得快,我们就不会被解决得这么快,如果我们一直负隅顽抗,我即使不死于战场,便也跑去台湾,怎么还能活得如此自在呢?
1988年10月22日,李仙洲因病在济南逝世。
声明:欢迎点赞、评论,欢迎大家点击“关注”箫吹明月。本头条账号文章均为“箫吹明月”原创,受“维权骑士”保护,如对本账号文章有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箫吹明月将依法维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