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钟会
字号:字士季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颖川长社
主要作品:《四本论》《移蜀将吏士民檄》
主要成就:平诸葛诞之叛、与邓艾分兵灭蜀
书法成就:隶行草章草并入妙品、逸致飘然
职业:将领、谋士、书法家
官位:秘书郎、中郎、司隶校尉、司徒
封爵:关内侯、东武亭侯、万户侯、陈侯
人物简介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
钟会有才识,精通玄学。齐王曹芳时期,官拜秘书郎,后升任中书侍郎。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起事,钟会跟随大将军司马师东征,调任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钟会随司马昭平定,献策颇多,世人视其为张良。又迁司隶校尉,仍参与朝廷决策,参与刺杀名士嵇康。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欲伐蜀,多数大臣反对,唯钟会赞同,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次年,钟会与邓艾平定蜀地,蜀将姜维归降。钟会嫉妒邓艾功名,诬陷其谋反。咸熙元年(264年),邓艾被捕,钟会独掌平蜀军,威震西土,萌生谋反之心,欲借姜维割据蜀地。最终部将发动兵变,钟会死于乱兵之中,享年四十岁。
钟会倾力撰就的三卷《易无互体》,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道论》和《老子注》等作品,可惜今已散佚。明朝人士整理出《钟司徒集》。他在易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为《周易尽神论》与《周易无互体论》等。诗歌赋作则有《菊花赋》。
早年经历
钟会,出身名门颍川钟氏,乃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幼弟,母为钟繇异母妹张昌蒲。年少聪颖敏捷出众。钟会年仅五岁,钟繇便携其拜谒蒋济,蒋济赞其非凡。
等到钟会长大之后,有才数技艺,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玄学。弱冠时,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并知名。
正始五年(245年),起家担任秘书郎的职务。
正始八年(247年),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249年),任中书侍郎。
高平陵之变(249年)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掌控了曹魏政权。钟会曾受司马师赞誉,成为了司马氏的得力助手。据《世说新语》所载,钟会与司马兄弟的交情或始于青春岁月。夏侯霸惧怕司马家的威胁,投靠蜀汉,姜维问及魏国时,他特别提到:钟会虽年轻,一旦受魏国重用,必将成为蜀汉、东吴之患。
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继位,封钟会为关内侯。钟会对司马师评价曹髦:“才似陈思(曹植),武同太祖(曹操)。”
精练策数
景元二年(255年),毌丘俭与文钦于淮南叛乱。时司马师新疾未愈,多数朝臣建议由太尉司马孚前往平叛。但傅嘏、王肃与钟会却力主司马师亲赴战场。司马师东征毌丘俭时,钟会根据大局,负责机要之事;卫将军司马昭带领后续援军。不幸,司马师在许昌猝然离世。司马昭接管军队,命钟会指挥全局。
司马氏内部权力交替之际,朝廷颁发诏书给尚书傅嘏,以南方平乱为由,命其留守许昌,负责内外接应。魏帝曹髦企图以此夺回司马氏兵权。钟会与傅嘏商议,令傅嘏上奏,与司马昭一同挥师退至洛水之南,驻军观望。随后,朝廷只得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封钟会为黄门侍郎,赐东武亭侯,领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年),朝廷委任诸葛诞为司空,召其归京。时钟会母去世,守孝在家,预料诸葛诞必不肯就范,即驰报司马昭。司马昭决定改变策略,不再追改。及至诸葛诞反叛,并向东吴求助。司马昭率魏帝统领二十六万大军,圣驾驻项县。大军至寿春时,钟会亦同行。
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子全静、从子全端、全翩、全缉等率三万大军前来支援诸葛诞。全怿兄长之子全辉、全仪留守建业,因涉官司,携家北上投诚司马昭。钟会设策,暗中写信给全辉、全仪,令其家人入城告知全怿,称吴主因全怿等人未能攻下寿春而震怒,欲灭其族,故而逃亡北方。全怿闻讯惊恐,遂开城投降。降者皆受礼遇,寿春城内诸葛诞人心涣散。寿春终被攻破,钟会献计最多,深受司马昭宠信。时人将其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大军班师后,朝廷欲擢升钟会为太仆,然其坚决推辞。以中郎官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为司马昭心腹之职。因平定诸葛诞有功,钟会获封陈侯,仍屡次辞让。曹髦下诏,赞扬其功成不居。
景元二年(261年)前后,钟会升任司隶校尉。虽身在外地,却对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员任免权无所不问。名士嵇康等人被杀,皆出自钟会之谋。
兴兵伐蜀
景元时期,司马昭因蜀汉将领姜维频频侵犯边境而决意攻蜀。大臣们均表示反对,唯独钟会主张攻蜀可行。于是,他与司马昭共同谋划,勘探地势,分析局势。
景元三年冬(262年),钟会荣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之衔。
翌年秋(263年),魏国发动攻蜀之战,令邓艾领三万精兵牵制姜维于甘松、沓中等地;诸葛绪亦带领三万兵马在武街、桥头切断姜维退路。钟会为主帅,统兵十余万,分兵斜谷、骆谷。他命牙门将许仪开道,自己率大军紧随其后。行至桥上,战马失蹄坠入坑中,钟会不顾许褚之功,将许仪斩首。诸军闻讯,皆惶恐不安。
当时,蜀汉令各防守据点勿战,退守汉、乐二城。钟会命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率万人围困汉、乐二城。钟会西出阳安口,遣人祭拜诸葛亮之墓,严禁军士在墓地附近牧马砍柴。又派护军胡烈等先行,攻克关城,夺取粮草。姜维自沓中撤回,至阴平,误导诸葛绪,欲夺回关城,闻关城已失,遂退往白水,与张翼、廖化共守剑阁以拒钟会。
钟会发布告示,《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谕蜀地军民归降。
邓艾一路追击姜维至阴平,欲绕过剑阁,从汉德阳进入江油、左儋道,最后抵达绵竹,逼近成都。他邀请诸葛绪同走阴平道,但诸葛绪以未接赴西之令为由婉拒,并转战白水,与钟会会师。钟会派田章等人从剑阁西南直抵江油。行军未满百里,田章即破蜀军三座营垒,邓艾命田章为先锋,急速挺进。钟会及诸葛绪的队伍直扑剑阁。然而,钟会欲独掌军权,密告诸葛绪畏缩不前,遂将其押入囚车送往京城。至此,大军尽归钟会指挥。
蜀汉军队据剑阁守,钟会大军僵持不前。冬十月,司马昭因平定多地传来捷报而获封晋公、加九锡。魏军久攻剑阁不下,运粮之路漫长,钟会无奈着手退兵之议。
邓艾果敢出击,攻破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姜维闻讯,率部东撤巴郡。钟会大军抵达涪县,并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击姜维。邓艾直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正式覆灭。刘禅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至广汉郪县,将符节交予胡烈,再由东道向钟会归降。
钟会严禁士卒掠夺,以礼数安抚蜀地官员。他还与蒋斌、蒋显相交,与姜维关系亲密无间。十二月二十四日,皇上下诏,因钟会伐蜀之勋,封其为司徒(三公之一),县侯,增邑万户。并封其子二人为亭侯,各得千户。
居功自傲
平蜀后,钟会欲反。其唯惧邓艾而已。然邓艾破蜀后自傲,擅权行事,钟会遂向司马昭揭发邓艾谋反之意。同时,卫瓘、胡烈与师纂等亦上书指控邓艾悖逆。
咸熙元年(264年)正月初一,朝廷令以囚车押送邓艾归京。司马昭忧邓艾不服,命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领头,持司马昭手书押邓艾入囚车。
邓艾被捕后,钟会即至成都,统大军,威震西土。自以为功高盖世,不愿再为人下。又因精兵猛将皆在掌握之中,于是起兵反叛。钟会欲遣姜维率蜀兵出斜谷,攻占长安,再派骑兵陆路、步兵水路夺取天下。
钟会收到司马昭的密信:“吾忧邓艾不服,特令中护军贾充带万余人入斜谷,驻扎乐城。我则亲率十万大军驻长安。不久即可相见。”钟会大惊,对亲信说:“擒邓艾,相国已知我力,他率大军来,必察觉异状,我们宜速行。若顺利,可得天下。若不顺,可退蜀地学刘备偏安。自淮南之战以来,我未尝败,已名扬四海。如此功高名盛,岂能善终?”
钟会于正月十五至成都,先送邓艾。十六日,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汉旧臣,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举哀,并假托遗命,起兵讨伐司马昭。钟会令众将在版上签字为凭,委派心腹统各路军。然魏将皆不从。钟会遂将其关押于益州各官府,派兵严守,并留卫瓘共谋。钟会欲逼卫瓘定计,二人各持刀横膝,彻夜未眠。钟会有一爱将丘建,胡烈旧部,劝钟会派心腹为胡烈送饭倒水,诸牙门将亦应备侍从。胡烈趁机散布谣言,称钟会已挖坑,欲将将官尽杀埋坑。”众牙门将亲兵口传此谣,一夜之间尽知,人心惶惶。有人进言:“应尽杀牙门骑督以上官员。”钟会犹豫不决。
城外诸军欲攻钟会,因卫瓘在城中而未敢妄动。钟会命卫瓘安抚诸军,卫瓘言:“三军之首,当亲临战场。”钟会答:“监军先行,我随后。”卫瓘离殿,佯装病重。钟会闻讯,无所顾忌,使卫瓘得以脱身。
十八日(264年3月3日)正午,胡烈部将胡渊率众击鼓,各路军士无人指挥,纷纷涌向城门。钟会刚赠姜维甲兵,闻乱,惊问:“兵变乎?何以应对?”姜维曰:“宜速击之。”钟会命斩囚犯,众人以桌抵门,士兵撞击,皆不得入。片刻后,城外士兵攀梯入城,火烧屋舍,箭如雨下。囚犯趁机逃脱,与部下会合。姜维率钟会近侍迎战,斩敌五、六人,魏兵围攻姜维,钟会亦遭杀害,时年四十。
钟会离世后,魏军混乱不堪,成都秩序一度陷入混乱。乱兵四处劫掠,死者无数,钟会麾下百余位将领遇害。姜维家人无一幸免。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亦不免于难。不仅如此,关羽家人亦被庞德之子庞会灭门。随后,邓艾部下追上囚车,试图营救邓艾。卫瓘暗中命田续杀害邓艾父子,师纂等人也未能幸免。因邓艾被定为谋反罪名,其在洛阳的诸子均遭杀害,妻儿及孙辈则被流放到西域。最后,卫瓘整顿诸将,成都之乱才得以平息。
当初,曹魏以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但两人还未受到命令,就已不在人世了。
钟会未婚,养育二兄之子。钟邕与之同反,不幸一同遇害。其养子钟毅以及侄儿钟峻、钟辿皆入狱,定为死罪。司马昭以魏帝曹奂名义下诏,念及钟繇、钟毓之功,仅斩钟毅及其父钟邕之子,其余人等,包括钟峻、钟辿,均获赦免,原有官爵亦不受影响。司马昭默许向雄为钟会收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