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国启动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后,苏德之间的酣战令世界胆寒。这场不计钢铁,不计人力,不计代价的大战将世界各国深深折服。当其它国家还在精打细算每场战斗的弹药使用量时,苏德双方是一股脑的投射自己的最大火力。也因为消耗太快,需求太高,一个上万人的德军步兵师只有不到4300人的战斗步兵,其它则都是后勤,通讯和辅助战斗部队。与之相比,八路军一个“国防师”编制的115师全师共有1.5万多人,超出编制要求的1.45万人,全是战斗部队。
在激烈的苏德会战爆发后,苏联不断从远东地区调兵遣将,并且将远东地区打造成了会战的大后方。很多人可能会问,苏联在与德国的作战中损失极大,对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垂涎已久的日本,为何没有下令最精锐的关东军去与欧洲的德军联合,从东方夹击苏联并偷袭苏联的大后方呢?对此,只能说苏联一开始也对关东军防了一手,迫使关东军始终不敢北上进犯。1943年底,日本情报部门结合苏联间谍给出的信息,判断苏联在此时在远东地区仍旧部署了70多万人的兵力,另有坦克1000多辆和飞机1000多架。而这时,关东军总数也就只有70多万,双方兵力是相近的。
兵力相近,那就需要对比双方指挥官和军事装备的优劣了。由于没有爆发直接战斗,双方指挥官水准还一时难以评判。但是论军事装备的话,苏联就强很多了。早在1942年时,苏联为了防范日军的可能进攻,在远东地区留下了超过百万的部队。1943年7月的数据,兵员1156961人,各种口径火炮13843门,自行火炮2367辆,各种战机3949架。虽然在同一时期,苏联因欧洲战场所需,从远东地区调走了3.5万人的兵力及557门各型火炮,但这是苏联最后一次从远东大规模调兵了。到了1944年,苏军在远东地区仍旧保有1162991人,各种火炮16827门,战机4006架,坦克,2069辆。
对于日军来说,苏军这些纸面上摆出来的数字,样样都是令他们胆寒的。因为在1944年,关东军兵力进一步锐减至55万至63万人的水平,而苏军在远东地区的驻扎部队,从未低于100万的水平,即便是苏德会战打的最狠的阶段,苏军也没有降低在这里的部署。原因很简单,这里是苏联的大后方,而且苏联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缺兵。苏联缺的是职业军人,而非兵源。1944年3月,苏军战备部队达到了856万人,医院里躺了72.7万人,如果再加上其它性质的部队,实际兵力是超过千万的。
在拥有兵力规模上的优势外,苏军装备也不赖。中国军队无可奈何的日军轻型和中型坦克,苏军步兵营属有的直射炮就能轻松击穿。中国军队垂涎欲滴的日军掷弹筒,步兵炮,在苏军眼里也是玩具。当时苏军团属炮兵营有4门76毫米加农炮,7门120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27门,45毫米反坦克炮12门。如果算上师属炮兵团的话,那就有12门122毫米榴弹炮和24门76毫米加农炮。这样的火力砸下去,比日军一个师团还要猛。更为关键的是,当时苏军冲锋枪的比例提高了,1个2474人的步兵团有650支冲锋枪,轻机枪有207挺。也就是说,全团近1半的人是手持自动火力,日军的“人海猪突”在这时候的苏军眼里,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