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以湘军攻陷天京而宣告终结,清政府对曾国藩及其兄弟进行了丰厚的奖励。曾国藩被封为太子太保,授爵一等侯,世袭不替,曾国荃则封为太子少保,一等伯,双双身披黄马褂,戴双眼花翎,显赫一时。然而,这只是表象,曾氏兄弟与清廷的关系却因攻陷天京而急转直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甚至接近危机。
湘军总数庞大,达30万人,曾国藩直接指挥的部队更达12万人,但湘军内部的派系错综复杂。曾国藩在其中的嫡系部队仅有曾国荃的5万人。尽管曾氏兄弟战功显赫,但清廷对其仍心存戒备,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清廷提拔扶持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打破曾国藩的绝对地位;同时,积极打压曾国荃,削弱其影响力,旨在孤立曾氏兄弟,迫使曾国藩作出抉择。
面对如此局势,曾国藩只能在裁军和造反之间二选一。造反虽曾有人怂恿,但曾国藩并未采纳,他的回答中表达了“依天梅照梅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等拒绝称帝的决心。曾氏兄弟所能动员的兵力,包括曾国荃和彭玉麟的水陆兵,不足七万,且战力有限,难以北进。而在政治上,曾国藩虽然压制了太平天国,却未能在清廷中获得足够的声望,部下中也有不少反对他的势力。此外,清廷通过兵力部署,对曾氏兄弟进行了有效的牵制,使其无法轻举妄动。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曾国藩选择裁军,保全自身地位。这一选择不仅确保了曾氏兄弟的生计,还使曾国藩成为一代功臣,获得了侯爵之位。然而,这一决策也并非没有风险。湘军内部的复杂派系,曾国藩对部下的控制不够牢固,加之曾国荃等部下的反对,都是潜在的威胁。此外,曾国藩的威望虽高,却未能在政治上达到足够的高度,清廷对他仍存戒备之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国藩的选择被证明是正确的,他成功维护了自身的地位,为后世留下了“一代完人”的光辉形象。然而,这段历史也反映了时局的复杂性和曾国藩在政治上的相对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