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初建立明朝时吸取元朝的经验教训,认为元朝遇到危难时没有宗藩作为藩帮助是其最后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他建立明朝后,广纳妃嫔,大量地繁衍后代,然后将众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为藩王。他对这些藩王的要求都很高,为了培养他们也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文武兼备,这是其主要要求,而尤其注重武功。像晋王、燕王、宁王、谷王、齐王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是后来随着朱允及朱棣的轮番削藩政策,明朝藩王享受至高无上的待遇,但是却没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这样一来只有一个结果,便是养成了很多的二世祖。他们会享受,懂得享受,多半情况下也只能享受。到了明朝末年,国家纷乱,尤其是崇祯年间,面临国破家亡时,明朝部分藩王虽然开创了南明,但也多半是匆匆过客,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这时的藩王已非明初时的藩王,难以担当大任。这就像一个历史循环的怪圈,朱元璋设立宗藩制度想要极力避免元朝的情况,但是最后还是走上了同样的道路。明朝之亡,亡于宗藩。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暴打朱允炆、朱棣一顿。
当然明朝宗藩虽然到后来多半成了社会和国家的蛀虫,但是也有一部分宗藩依旧保持着一定的活力。晋恭王朱㭎的七世孙朱新便是其中之一。他应该不是晋王嫡系血脉。他继承了朱元璋血脉的荣耀和精神,但却没有像其他的藩王一样享受荣华富贵。这可能就是他后来刚硬不屈的原因吧。
明朝中后期,随着繁衍生息,宗藩子弟越来越多。这中间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享受荣华富贵,有的偏支血脉则逐渐沦为普通百姓。为了保持宗室稳定,明朝中后期逐渐设立宗学,教授宗族子弟。也逐渐允许一些宗藩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既能教化一些飞扬跋扈的宗藩,也能够对一些贫困的宗藩进行扶持。明朝后期的朱新堞便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他先是被选拔为宗贡生,到宗学中学习。完成学业后,于崇祯十四年被任命为中部知县。
当时正值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盛行之时,明朝西部、北部的很多县城都遭到了他们的攻击。朱新所任命的县城也是如此。朱新是一个责任感超强的知县。他知道起义军的厉害,所以不时督促县城的守备。但是这中间还是出现了意外。一次他到其他县办理事务,起义军便趁其不在,县中事务无人主持之时,攻破了县城。不过还好,这些军队只是抢掠一番,并没有长期占领县城。不过县城毕竟是曾经被攻破过,朱新堞便因此被责以失职,被罢免。
后来李自成军越来越猖獗,该县便首当其冲。当时署理县务的官员害怕异常,便将印信交给了朱新堞,让他再次代理知县事务,自己则逃之夭夭。朱新其实也知道,大势已去,县城被攻破是迟早的事,坚持死守必死无疑。可是朱觉得自己流有朱元璋的血脉,便慷慨地对周围人说:“此我致命之秋也。”死得其所,死于荣耀,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当李自成大军传檄各地府县投降时,朱新堞毅然将檄书撕碎,扔于地上,坚不投降。
当时人心惶惶,朱新曾经想要聚拢城中百姓,组织起来,与李自成拼死一战。可是当时的百姓早已被吓破了胆,不顾朱新的请求,纷纷逃亡。后来朱新堞没办法,便转而帮助百姓出逃。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有作为,便只坚持自己必须与县城同存共亡。
他最后的结局与崇祯皇帝有些相像。其妻子卢氏,妾薛氏、冯氏,在其之前便先行自缢了。而他只有数岁的女儿也在其哀痛劝说下自缢。当李自成军攻打到县城时,他与县丞率领不多的军兵与其拼死力战,但是最终失败了。县丞最后自焚而死,而他也同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县丞死亡时,他曾对其尸首说:“杀身成仁,虽死犹生。”这何尝又不是对他自己的勉励。
朱新堞虽然死了,但却在史书上却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明史》在讲述晋王这一脉的人物事迹时,便以朱新作为结束。在清朝学者的眼中,他虽然没有熏天的权力,但是却同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传记中事迹虽然不多,但是在篇幅上与晋恭王朱㭎却差不太多。以晋王开始,以其结束,也算是晋王这一脉的圆满结局。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