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明“月双影”
公元1335年,长洲(今苏州)一户姚姓人家,传来婴儿哇哇的啼哭声。原来是一个男婴出生了。当父亲兴奋异常,手舞足蹈之际,却突然陷入思考——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父亲皱着眉想了想,脱口而出:字“独闇”吧。所谓“闇”,即“暗”。这个名字意味着,这个男婴从此被命名为“独暗”!这个名字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呢?然而,父亲却表示,这可是有着深厚渊源的。原来,在男婴出生前的晚上,男婴的父亲正坐在院内,忽然抬头发现天上的月亮出现了一明一暗的双影。男子感到惊奇异常,目瞪口呆地凝望,不久后那明暗双影分离,月亮的暗影投射到院内,而明影则消失了。结果第二天,他就欣喜地成为了父亲,于是突然想起昨晚的“月双影”的奇事,于是给儿子取名,字:独闇。那么这个男孩子是谁呢?他竟是日后大名鼎鼎,号称一代妖僧的姚广孝!
听起来,姚广孝的出生故事颇为离奇吧?其实在古代,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后来的大明宰相张居正,在出生前,其祖父梦到一只白龟爬入门内,于是张居正最初被取名为“白龟”。这些传奇的出生经历似乎都与神秘的预兆有关,给人一种超自然的色彩。这也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命运和预兆的深刻关注。
在历史中,类似的神秘预兆还有很多。比如,当年宣宗朱瞻基出生前,朱棣梦到朱元璋将一块白圭交给他,于是朱瞻基的名字就由“白圭”改为“居正”。这些传说或许是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臆测,亦或是历史的巧合,但它们无疑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二、跨界奇人
时光荏苒,十四年过去了,跨入公元1349年,此刻的朱元璋年仅21岁,他穿着一身僧衣,端着一个乞讨碗,认真地“体察民情”。直至四年后,朱元璋才不得不放下乞讨碗,投身红巾军。而与此同时,姚广孝似乎也突然间如同“灵魂附体”一般,决定出家成为僧人。尽管姚广孝家世显赫,远胜朱元璋,他的父亲却坚决反对,劝说他说:“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已经开始找对象,准备成家了。”然而,姚广孝却坚守“弃绝红尘之心”,最终选择出家。这与朱元璋持乞讨碗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有钱与无钱之间的不同命运。
姚广孝的跨界奇遇不仅体现在出家为僧,更在于他的多才多艺。与朱元璋一样,他游历四方,结交天下名士,但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他更是成为了僧人中的奇特名士,与高启等人成为好友,时常一起吟诗作画。然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在一段时期内,姚广孝居然身披僧衣,改投到著名道士席应真的门下,成为道士中的僧人。他所学之术主要是“阴阳术数之学”,这在道家中被视为高深莫测的技艺。这段经历让他在后来成为朱棣的谋士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智慧和眼光。
这一时期的姚广孝,以其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学识,成为当时的跨界奇人。他不拘一格的学术探索和与不同领域的交往,为他的后来的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心和天道
随着时光流逝,公元1349年,朱元璋年方21岁,他穿上僧袍,手执乞讨碗,虔诚地“体察民情”。然而,四年后,朱元璋放下了乞讨碗,投身红巾军,踏上了崭新的征程。而姚广孝则似乎在这段时期,被“天命”引导着,选择了出家为僧。
在朱元璋心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他:民心归向何处,朱允炆得到民心的支持,我能战胜他吗?于是,他向身边的姚广孝请教。姚广孝给予的回答出奇不意:“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时代潮流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要遵循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抉择。至于民心?那只是时代的产物,无法否认。这段对话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姚广孝鼓动朱棣谋反的原因。
从姚广孝的角度出发,他意识到自朱元璋时期以来,大明存在着许多亟需改正的弊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而朱允炆无法承担这个沉重的责任。因此,他选择了朱棣,看好他的潜力和改革的决心。这或许是为什么朱棣能够在靖难之役中胜出的原因。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对时代的准确认知和适应,是成功的关键。
这种“民心和天道”的思考,也是姚广孝后来成为朱棣手下第一谋士,以及在靖难之役中取得第一功的基础。他的多元学识和宽广的眼界,让他成为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