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联军在牧野战役中战胜了商朝的军队,成功夺取了胜利,周朝取代了商朝的统治。但这并不代表商朝就此灭亡。这一点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我们通常习惯性地以“改朝换代”的历史叙事逻辑来理解历史,而这种逻辑在大一统王朝秦朝之后才逐渐形成。在秦朝之前,“华夏”更多是文化地理概念,而“朝代”实际上类似于多个部落的联盟。商朝的没落并非意味着其文明的消失。
商朝的灭亡并不意味着商文明的完全消亡。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依然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地,以维系其宗祀。然而,在武庚叛乱并被周公东征击败后,商朝的庶兄、微子启在商丘建立了宋国,以继承商朝的宗祀。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可以被看作是商王朝的继承者。
宋国位于肥沃的地区,是商王朝的核心区域,面积达到了十万平方公里。在农业和商业方面都十分发达,因此宋国相对富庶。宋襄公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尽管与其他霸主不同,他的霸权建立并非基于强大的军事实力。然而,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发展逐渐走向强大。
然而,宋国的黄河以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晋楚两大势力的竞争对象。在泓水之战中,由于过分坚持“仁义”而导致失利,宋国逐渐衰落。晋楚两强的争斗使得宋国在战乱中备受摧残,多次遭受战争的磨难。
在外交方面,宋国的大夫华元积极介入,努力调解晋楚的关系。通过华元的努力,第一次弭兵之盟在西门外达成,暂时停止了春秋争霸战争,减轻了小国的负担。然而,这只是一个临时的和平,实际上,晋楚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仍然存在。
在宋国大夫向戌的努力下,第二次弭兵之盟在西门外正式签订。14个国家共同结盟,晋楚两大国成为共同霸主,共同分担霸权。这样的盟约对于小国来说有利,减轻了它们在战乱中的负担。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小国的地位受到更大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