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明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关乎命运的戏剧性转变。1644年三月二十六左右,吴三桂本计划回京归降大顺朝,但他却在河北玉田县附近改变了主意,突然调头转向山海关,背后攻占了这座要塞,并不久之后邀请清兵入关,成为历史上千古罪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三桂在最关键的时刻改变了主意呢?
吴三桂,作为末代辽东总兵,年轻有为,曾深得崇祯皇帝的器重。然而,当时明朝形势已经危在旦夕,面对满清和农民军的双重压力,大明难以为继。辽东多次战败,只剩下宁远等几座孤城。吴三桂在为自己谋求后路,舅舅祖大寿已经归降清朝,成为吴三桂与清廷之间的联络人,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尽,大顺成为新的主宰。原本明朝的官员们纷纷向新主归顺,希望能在新朝中找到立足之地。吴三桂也不例外,他起初对于归降大顺并无反感。三月初,吴三桂接到崇祯旨意,率军回关内勤王,准备抵御李自成的入侵。然而,在他抵达北京之前,北京城已经失守。由于新朝的官员多数为旧明朝的臣子,吴三桂对于归降大顺一事感到理所当然。 然而,四天后,吴三桂却改变了主意。关于他改变主意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猜测,其中最著名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有人认为,他听说父亲吴襄受到大顺政权“追赃助饷”运动的影响,身陷囹圄。虽然有些传说浪漫,但除了这个传说之外,没有确凿的史料表明吴三桂会为了一个女人不惜投降。而后一个原因也显得牵强,因为稍作等待确认,就能避免这个误会。 吴三桂的担忧更深刻。大顺政权展开“追赃助饷”运动,针对的是旧明朝的贪官污吏。虽然看似解恨,但对于李自成来说,这是致命的。他必须迅速转变为新秩序的维护者,保护官绅的利益,以团结明朝的旧势力,包括吴三桂在内。李自成建立新政府后,只吸收了一小部分明朝官员,更多地是起用未曾出仕的举人。未能进入新官员体系的明朝官员成为“追赃助饷”的对象。吴三桂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担忧,选择放弃之前的归顺念头。山海关成为关键,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吴三桂选择回到山海关,从背后攻占了这座要塞,将其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清兵,最终引清兵入关。由于李自成的战略失误和吴三桂的个人私欲,导致了吴三桂的降清投敌,中国大地饱受铁蹄欺凌。吴三桂的行为打断了汉人王朝的进程,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