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近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很多人敬佩他的勤俭自持。在晚清复杂的官场环境下,他始终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初心,不被乌烟瘴气的大环境所腐蚀。
曾国藩的日常起居饮食,始终坚持勤俭节约。即便是官居要职,也生活得如平民百姓无异。这种人在历史上并不常见。曾经有民间俗语调侃曾国藩:他不是一个会混世的主。
看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好像一直在缺钱,哪怕是官居二品时,也依然是日日捉襟见肘。手头似乎比我们现在的月光族还要紧张。
因为从他的家书中发现,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月光族,他还在外面欠了一屁股的外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真相。
1850年的时候,曾国藩写了一封家书,心中所述大致意思就是:我从去年就开始天天想着回家看看,但是不行啊,我在京城这边还欠了千八两银子,再加上回家还需要不少的路费,着实有点为难。
我现在想了三个办法,第一就是得一个学差,三年任满就可以回家探亲。第二就是看看明年能不能弄一个外省主考的差事,这样我也就有机会回家了。第三就是六弟或者九弟能够有一个考中一个京官,我便请假回家支持门面。
如果这三条都行不通的话,那就等六年,等到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我哪怕到时候欠了上万两银子,身上分文没有,我绝对都会回家。
看到这个家书我们是不是有些心疼曾国藩?曾国藩的难处真是难以言表、羞于表达。想回家一次没想到对一个朝廷官员来说会这么难。这绝对出乎大多数人意料。
六十多岁的老母想见一面都规划到六年后了,想想那个年代人的寿命,70岁大寿再相见恐怕是在安慰自己了。曾国藩的这日子过得确实让人心酸。
而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礼部右侍郎兼兵部左侍郎。高官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厚禄。反而身上的债务越积越多。在上封家书写过的两年后,他母亲便去世了。想母亲七十大寿再回家的奢望彻底击碎了。
曾国藩回家奔丧,在回家之前特意又写了一封家书,书中说到:我现在回家的路费,一分没有,加上家眷,路费恐怕要四五百两,至于办丧事的钱,先借一下,等我慢慢连本带利一起归还。
老母亲去世,自己连置办丧事的钱都没有,真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曾国藩的日子过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难。
在回家奔丧的途中,他收到了江西好友的100两份子钱。当拿到钱的时候,曾国藩的第一反应就是还债。他让人捎带300两带回京城还债,又拿出200两在省城还债。剩下的400两带回老家置办丧事。也许那个时候曾国藩脑子里只有“还债”两个字。
曾国藩作为朝廷命官,按道理说俸禄也够让自己过得衣食无忧了。为何会生活过得如此拮据。其实原因也不难想象。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正值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家中还有四个年幼的弟弟。曾国藩的俸禄大多数都用来接济家里了。
另外朝中为官,自然也少不了官场应酬,另外还要包含一些人际交往等花销。加起来其实也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实主要原因还在于曾国藩的清廉。除了工资之外,他没有其他灰色收入。只靠自己的基本工资或许只能养活他的一家老小。如果再有其他方面的花销,那欠些外债也就不可避免了。
曾国藩紧巴巴的生活直到母亲去世后才有所好转。因为那时候家中弟弟都已经长大,能够独立了。从那开始,曾家算是慢慢开始好转,逐渐地就不需要再为钱发愁了。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大多都比较积极正面,虽然他在有些方面被人有所诟病,但是整体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以至于很多人把《曾国藩》当成枕边书,学习他的为人处世,学习他的治国之才。曾国藩能够成为伟人毛主席“独服”的人,也说明确实他有很多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