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杨修字德祖,出身于簪缨之家,为杨彪之子。杨修自幼聪明好学,为人恭敬,远近闻名,建安面见举孝廉,曹操征其为主簿。杨修人聪慧,做事勤勉,却说话口无遮拦,尤其善于揣度别人心思,而且擅长猜字谜,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杨修却经常揣度曹操的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深恶之。
建安二十二年,曹刘大军在汉中决战,曹操屡次受挫,有退军的打算。随军将士问及晚上口令,曹操于是以鸡肋为口令,杨修便让人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知道后,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杀。然而有人确认为,司马懿也有狼顾之相,为何曹操死前将斩杀聪明的杨修,却不杀司马懿,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杨修参与夺嫡之争,并且多次误导曹植。杨修是聪明,但却恃才放旷,参与曹操的家事,并多次误人子弟。曹操之子曹植深爱杨修之才,经常与杨修来往,这样杨修便成为曹植的辅助者。这本来是好事,但杨修却多次帮助曹植作弊。曹操经常会出题考察自己的儿子们,杨修为了辅助曹植,经常揣度曹操的用意,以此来推断出题内容,并且帮曹植写出答案,曹觉察到,便对杨修心怀不满。
不仅如此,杨修还监视曹丕,并向曹操状告曹丕,只可惜杨修不是曹丕对手。事情是这样的,曹操深爱曹植,便于众人商议,欲立曹植为继承。曹丕知道后,诚惶诚恐,于是便请朝歌长吴质前来商讨对策,又怕被别人发现,于是就将吴质装在大簏里面,谎称是绢疋。这件事被杨修得知,便跑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便让人在曹丕门口盘查,曹丕惊慌失措,告诉吴质。吴质便让人装真的绢疋抬进曹丕府,使者搜查,果然是绢。曹操知道后认为杨修诬陷曹丕,对其深恶痛疾。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杨修参与夺嫡之争,引来杀身之祸,也属于正常。
其次杨修误导曹植,并怂恿其杀门吏。演义中记载,有一次曹操想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于是让二人出城,但又吩咐门吏,任何人不得出城。曹植问杨修如何是好,杨修便建议曹植将门吏杀死。而司马懿却劝说曹丕不要出城,听从门吏安排。曹植果然斩杀门吏,虽然成功出城,但却落下残忍的名声。曹操问及曹植,是谁出的主意,曹植说是杨修。曹操于是更加痛恨杨修。
曹操后来又出了很多题测试儿子们。杨修便辅助曹植答题,曹操每次问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便有些怀疑。而曹丕却买通了曹植身边的人,偷来答案前来告诉曹操,于是曹操更加痛恨杨修。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修又常为曹植作答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曹植左右,偷答来告曹操。操见了,大怒:匹夫安敢欺我耶?已有杀杨修之心。
由此可见,杨修多次冒犯曹操的底线,恃才傲物,多次耍小聪明。因此曹操斩杀杨修也是情有可原。
再次司马懿善于隐忍,为人低调,又才智过人,才没有被杀害。司马懿刚好与杨修的性格相反,凡事不张扬,即使看透也不说透,不犯曹操的忌讳,司马懿深知曹操最忌讳别人看透他,更何况杨修将曹操的秘密公著于众。在司马懿看来,真正聪明的人,应该让别人看不到他的聪明。
因此司马懿善于隐忍,勤恳做事,低调做人,于是不声张,多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曹操有知道司马懿是国之栋梁,终有韬略,以后再辅助曹丕,以及稳固曹魏江山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才没有杀司马懿。
你是如何看待杨修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