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曹操欲改立曹植为太子。他问贾诩(xu):“改立曹植为储君,你觉得怎么样?”贾诩听后,惊得一身汗。
改立储君是国事,但也是家事,如果回答不当,日后自己必有好果子吃!无论怎么回答,都会得罪曹植、曹丕其中一个。然而,贾诩急中生智的简单一句话,便化解了难题!
曹操很多疑,但他很信任贾诩,对于他改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希望得到贾诩的意见。
实际上,早前曹操就已经将帝位继承人交给了曹丕,但是后来发现曹植非常有才,而且长得英俊爽朗,曹操素来喜爱有才之人,曹植在自己心里的位置也就越来越重要,所以他一再动了想要改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
改立太子是大事,曹操没有独自拍板,而是叫来贾诩商讨。他问贾诩,如果改立太子为曹植,你意下如何?
冯梦龙《智囊》写,贾诩事操。时临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尝欲废丕立植。一日屏左右问诩,诩默不对。操曰:“与卿言,不答,何也?”
曹操屏退了左右,然而良久之后贾诩却沉默不语,一言不发。曹操感到匪夷所思,问贾诩为什么不说话。
贾诩说:“我在思量一件事情。”其实,任谁也都能明白,纵然是曹操亲信,但面对帝王的家事,最好不要参与到这种敏感话题中,古往今来,多少豪杰因为此类事情而倒台、不得善终。废长立幼,本就是一个敏感话题。
无奈,曹操追问贾诩:“你为什么不说话呢?”贾诩身上一阵冷汗,继而对他说:“我在思考一件事情!”曹操问是什么事。贾诩这才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
不得不说,贾诩这招“乾坤大挪移”玩得妙极了,他没有直接回答曹操到底要不要改立曹植为太子,但一句话却让曹操恍然大悟,而曹操也顿时坚定了他的想法,明白不应该改立曹植。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需要翻一下袁绍和刘表改立幼子为继承人的前车之鉴了。
袁绍和刘表,都曾犯过一个错误,那就是废长立幼。当时,袁绍废掉了长子袁谭,转而册立自己非常钟意、特别喜欢的袁尚为太子。如果不是袁绍的这一举动,曹操也不会伺机而动,灭掉了袁绍。
同样,刘表占据荆州,他因为蔡氏的煽风点火,加上自己又对小儿子刘琮特别钟爱,所以将刘琮册立为继承人。可最后的结局,正如我们所见!
刘表和袁绍同走过一条“废长立幼”的路,但是两个人的结局都很悲惨。当贾诩说出这句话时,曹操已然心领神会了。前车之鉴,赤裸裸地摆在眼前,难道自己还要步袁绍和刘表的后尘吗?
贾诩抛砖引玉说出自己的心声,一句话都没提到曹植和曹丕,但却将答案揭晓了。没有态度,但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不得不说贾诩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句话说不好可能会殃及自己,子孙后代,所以说贾诩打了一出“乾坤大挪移”,他没有提及曹植优秀还是曹丕更合适,而是将问题的落脚点放在了曹操的安危上,这一句话包含了太多信息,而这恰是贾诩的智慧。
其次,《智囊》中还记载着狄仁杰的一个故事。武则天问大臣,自己想册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各位大臣有什么意见。
所有人都大气不敢喘一下。因为如果说反对的话,必然会得罪权势滔天的武三思,招致政治上的打击,也会拂了武则天的意。如果说赞成,那就相当于出卖了李唐江山。
这个时候,武则天问起了自己看重的狄仁杰。狄仁杰是个智慧的高手,他问了武则天一个问题:“陛下以为母子关系亲近还是姑母和侄子关系更亲?”
武则天没有反应过来。狄仁杰继续说:“如果册立儿子为太子,那么陛下以后配享太庙是理所当然的,也能受子孙万代的敬仰。反之,如果册立侄子为太子,还不曾听说过有人在太庙供奉姑妈的!”
武则天听罢,顿时茅塞顿开,武三思继承李唐江山的心思也就彻底破灭,武则天也就此彻底放弃了这种念头。
无论是贾诩,还是狄仁杰,他们都是非常有智慧,善于寻求事物的突破口和薄弱环节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机智,才使得自己幸免于难,保得自身。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职场中,当别人给你一个双选性问题时,不要干脆、直接回答,而是要懂得迂回、打太极,这不是世故、圆滑,而是一种智慧。
世界上的问题本来就不是黑白两种颜色的,不要被别人的两个选项束缚自己的思维、脑袋,而是要打破他的思维禁地,寻找一个最优解。就像贾诩一样,既不让自己陷于尴尬,也不得罪曹植、曹丕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