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据甲骨文与金文中“且”字的字形,运用古代文字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结合考古发现与文字学研究成果,对“且”字字形演变与本义作一简要分析。1. 甲骨文中的“且” 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文字体系之一,主要服务于商代的占卜与记事活动,其字形往往直观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自然现象等重要内容。
关于“且”字的甲骨文形态,存在两种主要解读:生殖崇拜象征: 据部分资料记载,“且”字在甲骨文中被描绘为类似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呈直立或稍有弯曲状,有时带有简化的细节表现,如分段结构等。这种形象直接关联至初民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殖崇拜现象,反映出古人对生命繁衍能力的敬畏与祈求。 在原始社会,生殖能力被视为族群生存与繁荣的关键,因此以生殖器为象形的“且”字可能蕴含着祈愿生育旺盛、人口增长的象征意义。 这种解释将“且”字的起源与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心理紧密相连,体现了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对于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祭祀与分配食物: 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且”字在甲骨文中还可能代表祭祖杀牲、平分肉食的场景。一些甲骨文“且”字形似祭祀台上放置肉块的俎具,或是象征肉块被等分的状态。谢明文博士认为“且”是“俎”字初文。 这种解释与当时的祭祀习俗密切相关,商代社会盛行祖先崇拜,举行各类祭祀仪式时,会宰杀牲畜献祭祖先,然后将肉食分赐给参与者。这种分肉的过程不仅具有宗教仪式意义,也是社会财富分配与权力展示的重要场合。 因此,“且”字可能象征了祭祀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分食环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秩序。
2. 金文中的“且”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发展起来的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铸刻于青铜器之上,其字形相较于甲骨文更为规整,线条饱满,但仍保留了丰富的象形特征。在金文中,“且”字的形态通常延续了甲骨文的构造,同时随着文字功能的拓展和使用环境的变化,其意义可能有所发展或分化。祭祀与礼器关联: 金文中的“且”字在形体上与甲骨文相似,若其本义与祭祀活动相关,则在金文中可能更加明显地与祭祀礼器相结合。金文中的“且”字可能进一步强调其作为俎具的象征,或者与祭祀过程中使用的其他礼器产生联系,从而强化其在宗教仪式中的地位。同时,随着金文在铭文中的应用,可能出现了“且”字与其他字组合成新的会意字,以表达更复杂的祭祀行为或宗教观念。社会功能的扩展: 如果“且”字在甲骨文中已经蕴含了适宜、恰当的引申义,那么在金文中,这种抽象意义可能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广泛应用。金文作为记录贵族活动、封赏、盟誓等内容的载体,对社会关系、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方面的词汇需求更高。“且”字的引申义在此背景下可能被更多地用于描述适宜的行为、恰当的时机、合理的分配等概念,从而在金文中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用法。
3. “且”字的字形演变与本义 综合甲骨文与金文的线索,“且”字的构造字形与构形本义可能存在如下几种情况:生殖崇拜符号:作为对雄性生殖器的象形,表达对生育力的尊崇与祈愿,这一本义可能在某些特定语境或早期文献中得以体现。祭祀与分配象征:代表祭祀活动中献祭祖先、平分肉食的场景,反映商周时期的社会宗教实践与财富分配方式,这一含义可能在涉及祭祀、宗族、权力表述的文本中尤为突出。 “且”在商代金文中表示“祖考”“祖先”之“祖”。
抽象意义的萌芽:随着文字的发展和语境的复杂化,“且”字开始衍生出适宜、恰当等抽象意义,这在金文中可能更为显著,预示着该字在后世汉语中作为虚词和语缀的多功能性。 古文字研究的复杂性,以及甲骨文、金文材料的有限性和解读的多样性,关于“且”字的具体字形构造及其本义可能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