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一段评价。陈寿曾在蜀国当过官,做过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部下,熟知蜀汉人物历史,因此他对诸葛亮的这番评价一直被认为是客观公允之论点。
从表面上看起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基本符合事实。诸葛亮虽号称“文武全才、出将入相”,上马平天下下马定江山,蜀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战争一把抓。但细细研读史书,就会发现,陈寿的这个观点不无值得商榷之处。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不及他的治国理政方面的成就,这一点被大多数人所承认。蜀国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发起北伐之战,试图击灭曹魏,恢复中原,重兴汉室。但蜀国连年兴师动众,劳师远征,耗费了巨额人财物力,实际所得却极为有限,仅仅短期攻占过武都、阴平二郡,对魏国造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确定,诸葛亮的用兵之才确实一般。
但诸葛亮对蜀国民政的治理,历来被视为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之一。如《三国志》所说,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期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简直可以和古代名相管仲、萧何媲美。
诸葛亮治蜀期间,外交方面“外连东吴,内平南越”,治军方面“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建立健全法规方面“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然而,有两组数据可以证实,诸葛亮治蜀的成果,似乎远远不像《三国志》描述的那么夸张。《晋书》记载,蜀国章武元年,拥有“其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口”。这一数据长期基本保持稳定。一直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然而到了西晋建立后的太康元年,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对全国人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彻底调查。全国人口一共二百四十五万多户,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多人。而蜀地的人口突然猛增至九十万户,四百三十多万人。此时距离诸葛亮时代才四十多年,距离蜀国灭亡才十几年,仅凭人口自然增长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程度的增幅,而且当时也从未发生向蜀地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蜀国人口数据,诸葛亮时代是二十万户九十万人,西晋建立后猛增到九十万户四百万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悬殊?
原来,东汉建立以来,门阀士族和地方豪强世家的势力日渐崛起。这些豪门世族不仅世代为官,位高权重,而且拥有大量的土地和附庸佃户。而这些农民一旦成为附庸佃户,就成为这些豪门大族的“荫户”,这批人不在国家户籍名册之内,不向国家缴纳赋税,也不必承担徭役兵役。
汉末三国初期,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无以为生,被迫投入豪门大族门下充当其“荫户”。这种现象在魏蜀吴三国普遍存在。豪强世家富可敌国,实力雄厚,已经到了与国家争夺土地人口的地步。诸葛亮治蜀期间,对这些豪强世家和数以百万的“荫户”始终无计可施,拿不出有效解决办法。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决心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户调式”,清查各地豪强世家的土地和“荫户”数量,对各级别的王公贵族和门阀世家所能拥有的土地与“荫户”数量,都做出了严格限制,使得大批“荫户”得以解放出来,重新回归国家统治之下,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向国家纳税服徭役。
仅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治蜀成果实际很不理想,甚至连蜀国豪强士族们隐瞒私匿的巨量人口都束手无策,听凭其游离于国家赋税徭役体系之下,使得蜀国的国力长期徘徊不上,诸葛亮的这个失策之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