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时让我们感到陌生,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也就是重耳。他是春秋五霸中公认的霸主,生平传奇。有人为了让人了解他,拍摄了一部名为《重耳传奇》的七十二集电视剧。我没看完,演员阵容水平不高,剧情拖沓,典型的历史灌水。这段历史或许有些为人所难以理解。
我们通常从夏朝算起,但西方学者却在没有夏朝文物的情况下对其存在表示怀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历史被分为先秦时期和秦朝以后的时期。先秦历史杂乱无章,资料匮乏,我们对此了解更少。先秦时期的人们思想与现代有天壤之别,用现代思维理解先秦时期,往往令人难以接受。 最近我在读《古文观止》,这部书从《左传》等作品中摘取22篇佳作进行解读。通过这些文章,我发现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现代迥异。比如,《左传》中的《介子推不言禄》讲述了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故事,给我颠覆认知的感觉。 在泓水之战中,宋国与楚国交战,子鱼建议宋襄公在楚军过河和整军未毕时出击,但遭到拒绝。宋襄公坚持“君子作战不伤受伤者,不捉拿老人,不截击陷于险地的敌军,不进击未成列的敌军”。现代眼光看,宋襄公是个傻瓜,但在当时,他的“仁义”行为备受推崇。 郑庄公在周平王动迁时想称霸,但内部不安。郑庄公的母亲不喜欢他,宠爱共叔段。庄公知道共叔段要谋反,却不阻止,意在纵容他犯罪,然后将其杀害。这段历史充满戏剧性,却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准则。 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害,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介子推一直陪伴重耳,19年里,他始终不离不弃,为重耳的生存付出巨大。在卫国时,重耳的随从偷走了他的粮食,重耳只得去讨饭,却无人施舍。为了救重耳一命,介子推割下一块肉,熬成汤喂给他。重耳喝下汤后感激不已,并发誓日后必定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重耳最终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他开始奖赏那些随他流亡的臣子,但介子推没有前去索取奖赏。晋文公也没有给予他任何奖赏。晋文公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理应不是个记性差的人,但为何不奖赏介子推呢?答案令人费解。 介子推对那些主动请赏赐的人感到愤怒,他认为晋文公获得了他应得的,不需要他们这些追随者的帮助。他甚至认为主动请赏是可耻的行为,而自己很难与这些人同朝为官。后来,他的母亲劝他不要默默无闻地死去,介子推却坚持认为去求赏就是罪上加罪,因此选择与母亲一同隐居深山。介子推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具人格魅力的表现,是春秋时期风采的代表之一。晋文公为何不惜烧山也要逼迫介子推出山呢?可能是为了修正他在这段历史上的错误,毕竟忘恩负义的名声对于君王不利。
总的来说,介子推的形象难以用常理解释。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人道德,逼得晋文公和母亲陷入困境。这段历史给人以深思,也让我们明白,学习介子推的品德并不容易,且可能不符合现代主流历史观。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够了,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