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习惯上被称为“印尼”,是一个由位于东南亚的1万7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也被称为“千岛之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三国文化进入印度尼西亚的具体时间暂时无法考证。笔者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后,基本上确定在18世纪中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移居印尼时,将三国文化带入的印尼,这也可以说是至今相关学者的普遍结论。
印尼的三国文化最初是移居中国人的民族信仰,将在国内时三国人物的信仰和三国故事带入印尼本土。这个时期的传播特征基本上是华裔口碑。移居国外多年,当地中国人闲着或想念故乡的时候,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三国故事和人物,以缓解乡愁之情,重温国粹文化。
《三国演义》文本进入印度尼西亚的时间大约是19世纪中叶。据法国学者苏蒙的著作《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称,19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当地华人中有借《三国演义》笔副本谋生的现象。从该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印尼华人对国内传统文化的追求太高,以租赁小说手抄本为生存职业。但是这个时期的《三国演义》只是手抄的。因此,现阶段三国文化的传播非常有限。这也是《三国演义》在印度尼西亚传播的第一个记录。
根据《东方文学交流史》的记录,到1850年代中期,已有当地华人学者对照《三国演义》原著进行翻译,其中一些精彩的三国故事当时通过《印尼号角》报纸连载。但是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所以移民比较多,所以译文被翻译成马来语。据《印尼华人马来语文学》称,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世纪末,印尼本土已经有三个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
通过这几份记录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从原来的手抄本发展成了三种不同版本的译本。经过4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三国演义》已经在当地占据了相当大的文化市场。在这一点上,印尼不仅翻译了《三国》文本,很多外来学者还根据翻译作品用不同的语言和文体进行了再创作,以三国故事为主题的小说、研究文学等在印尼广泛流传,受到了很多不同民族、阶级等读者的喜爱。
印尼语版本《三国演义》翻译于19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当地学者钱仁贵翻译的,13年来分为62版,根据原著翻译制制作。另一个是学者李运营根据其他译本翻译了3年。其中,李英运营站的《三国》也被印度尼西亚当地报纸连载。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钱仁贵译本《三国志演义》。这个翻译最接近原著,所以后期经过了多次改编和审判。三国文化在印尼的传播和发展在上个世纪经历了巨大的曲折。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印度尼西亚仍然推出了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但实际上经历了70多年的停滞阶段。原因是在这个阶段印度尼西亚社会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波动期。第一次是波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演。因为当时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后,各种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第二个是印度尼西亚脱离荷兰的建国时期。第三是让人民心痛。这是上世纪末发生的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
到本世纪初,中国文化在印尼当地再次掀起热潮,《三国演义》的翻译出版也被推到风口浪尖,印尼裔让子女们读小说,让他们能够学习和感受到祖国的国粹文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以三国系列为主体的电影、戏曲、游戏等作品的登陆,三国文化在印度尼西亚当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精彩的三国故事和主要人物也扎根于印度尼西亚,成为当地的外来融合文化。
那么印尼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三国名人是谁呢?这个人不是智谋无双的诸葛亮,也不是实力最强的曹操,更不是蜀汉吴浩庄之一的三国名将关羽。关羽崇拜始于我国的盛唐时代,至今不仅吸引了很多国人粉丝,在国外也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对关羽的崇拜在印尼华裔人群中根深蒂固,从18世纪中叶开始,很多中国人迁徙时,关羽的形象首先登陆印度尼西亚。这比《三国演义》在当地传播的时间早了一个多世纪。
像全世界的关羽崇拜者一样,早期印尼人在家供奉关偶像,每天诚心乞讨。印度尼西亚各大城市的华裔聚集地都建有孔庙或崇义堂,在时令祭典,香火处于非常鼎盛的时期。一开始的关羽崇拜只是华裔内的祭祀活动。随着《三国演义》文本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许多印度尼西亚当地人也成为关羽的崇拜者。但是在本世纪之前,在关羽的崇拜者中,当地华裔是主力。
进入本世纪后,印尼掀起三国文化热潮,各种现代化渠道传播,关羽形象在当地深入民心,关羽崇拜也成为当地的固有文化。越来越多的印度尼西亚人加入了关羽崇拜的行列。例如,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的光荣社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官方弹道信法会,该会在3天内进行10多个节目。届时,参加法会的人不仅来自当地华裔,还聚集了来自印度尼西亚各地的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的人,庆祝关公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