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千古谜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创始人
2024-06-27 22:05:55
0

原标题:大宋千古谜案“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的玄机

要说北宋历史上一大迷案,"烛光斧影"绝对排的上第一位。"烛光斧影"又称"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屏退了左右。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王继恩没有去叫赵德芳,而是去叫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随即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从这段记载,能明显感觉有很多不合常理之处。

不合常理之一:

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去世了,而且,奇怪的是,史料中对太祖去世记录非常简单,"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于一个开国之君,生前南征北战,统一中原,同时又比较仁厚的君主,就这么一句记录,似乎简单的不合常理。

不合常理之二:

即皇帝位的是太祖的弟弟,当时的晋王赵光义,而不是太子的儿子。这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千年的父死子继传统,怎么到这就变成兄终弟及了。要是太祖无子,或儿子尚且年幼,这还说得过去,可是当时赵匡胤有儿子,而且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长子赵德昭都25岁,赵德芳也有18岁,怎么轮,也轮不到作为弟弟的赵光义呀。

不合常理之三:

宋皇后见赵光义,先是大吃一惊,便马上称呼赵光义为"官家",在大宋,这可是皇帝的专有称呼,要举行过登基大典,才算真正的皇帝,宋皇后称赵光义为“官家”,相当于宋皇后立马就确立了赵光义皇帝的身份。而反观赵光义呢,也并不推迟。直接承诺"共保富贵"。这实在是于理不合。

正因为这些不和常理之处,所以很多野史秘闻一致认为,是赵光义为皇位砍死了哥哥赵匡胤。

再说说这"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不合理之一:

《金匮之盟》并不是太宗即位之时就宣告的,而是太宗即位六年之后之后才有赵普道出的。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份盟书的存在,都是赵普一个人自说自话,怎么看,都像是赵普为了邀功杜撰出来的。

不合理之二:

《金匮之盟》内容比较匪夷所思,说杜太后担心赵匡胤儿子太小,让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再由二弟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光美,再由赵光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么匪夷所思的要求,这么复杂的传位过程,但凡有点常识的人,应该也能想到这么传,自己儿子估计是得不到皇位了,这中间得有多少变故啊。但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匡胤答应了,真是孝子啊,可是再孝顺,也不能不顾自己子孙血脉吧。所以让人生疑。

按史料记载和历史沧澜的理解,我们可不可以有以下这样的推测:

一、赵匡胤被赵光义用斧子砍死,这不太可能

"烛光斧影"是后世文人的杜撰,所谓玉斧,是赵匡胤经常在手里把玩的一个礼器,不大,是不能用来杀人的。

根据司马光和李焘等宋朝史学家证实,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按照宋代宫廷制度,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宫廷的,因此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有杀兄的机会。

2、赵光义即使没直接杀兄,但地位肯定不正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怎么轮也轮不到赵光义,而且,赵光义应该是收买了皇宫中不少人替他办事,王继恩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没有遵照宋皇后的意思宣赵德芳进宫,而是跑去晋王府通风报信,让赵光义抢占了先机。

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办了一件赵光义很反对的大事,迁都,为什么迁都,历史沧澜觉得主要就是想剪除赵光义的势力和党羽。从“陈桥兵变”看,赵光义就是个很有谋略的人,是他和赵普实施的黄袍加身具体计划。可以说赵匡胤的天下,他这个弟弟也是出力不少,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赵普,赵光义两人的权利越来越大,赵匡胤先是罢了赵普的相位。后面迁都,应该是想摆脱赵光义在京城中盘根错节的人脉和影响,因为赵光义一直担任京兆尹,可以说,北宋的内务,赵光义管了一大半。时间一长,积累的势力不容小觑。

另一件,赵匡胤开始培养儿子赵德昭,给他更多露脸的机会。赵德昭也逐渐有了一批死忠追随者,这从后面北伐契丹时,有人想趁赵光义失踪拥立赵德昭为帝,就更看出。当然这件事成了后来赵光义逼死赵德昭的导火索。

赵光义对他哥哥的心思应该是有明显的嗅觉,他虽然没怎么领兵打仗,但政治权谋非常厉害,甚至远在赵匡胤之上。这也是后来赵匡胤越来越忌惮这个弟弟的原因。为什么忌惮他,这就要引出另一件悬案《金匮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当时的记载,杜太后极其宠爱二儿子赵光义,她的确有可能要求过大儿子将来把位子传给老二,不光是她对老二偏心,也有当时环境的实际考量。

宋之前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不仅国土四分五裂,而且礼教、信仰、道德沦丧,中原王朝平均每3年换一个皇帝。杜太后去世时,仅仅是宋朝开国第二年,即建隆二年,那时没人知道宋会统一天下,会长治久安。因此杜太后担忧宋朝重蹈后周幼主登基,江山覆灭的危险,是符合道理的。

而且五代的现实是,皇帝善终的很少,而且基本都是王朝第二代就被灭国,灭族,皇帝寿命过40的都不多。面对如此乱世,身为母亲的杜太后自然担心自己的儿孙会重蹈覆辙,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凄惨下场,于是才提出在当时更为合理,且常见的"兄终弟及"。

而赵匡胤应该也是和母亲有一样的担忧,他也不知道他以后能统一天下。按当时的乱世环境,选择已成年,谋略过人的弟弟做继承人,确实是比较保险的做法。母子之间的这个协约,可能只是口头的协商。毕竟后面的事谁也说不准。如果赵匡胤能活到自己的儿子有能力坐稳江山,那就不必“兄终弟及”。而对这个口头协议,赵光义就算当时不知道,但后面应该能猜到。

因为,杜太后去世一个月后,即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就正式封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五代时期的皇室成员,一旦被确立为京城的府尹,也就是相当于皇储,皇位的继承人。如后晋少帝石重贵,后周世宗柴荣,在继位前的实际职位都是"开封尹"。由此可见,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并非空穴来风。赵匡胤早期,确实是把赵光义当继承人培养。这点赵光义自己肯定也有体会。就是说,他哥哥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前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统一趋势已定,社会越来越安定,自己的侄子也一天天长大,这个时候,赵匡胤想把位子传给自己儿子了。赵光义应该是从哥哥的言语、行动上看出了哥哥的想法改变了。自己与皇帝宝座可能就要失之交臂,这肯定不甘心呐。

所以,虽然烛光斧影牵强附会,但赵光义一定做了很多夺位的准备,历史沧澜大胆猜测下,他甚至把他哥哥的一举一动都监视了,甚至可能在饮食上动手脚。从后来对李煜等降国国主下毒害死,可见一斑。

再来说下宋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继后,并不是原配,比嫡长子赵德昭还小几岁,而赵德昭17岁出阁离宫时,宋皇后尚未进宫,可以说二人仅仅是名义上的母子身份,而并没有多少亲情。与赵德昭不同,幼子赵德芳不仅生母不详,而且比宋皇后小很多,宋皇后进宫时,他才只是个9岁的孩童,而被宋皇后抚养了8年之后,才于开宝八年(赵匡胤驾崩的前一年)年满17岁出阁离宫。

由此可见,本身无子的宋皇后和赵德芳之间是有不错的母子亲情的。因此,在赵匡胤驾崩之时(极有可能是猝死而没有遗诏的情况下),宋皇后为了自己的私利,越过赵德昭,传赵德芳入宫,只是王继恩背叛了她,宣了赵光义。

宋皇后本人并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以为召谁第一个进宫,迅速继承皇位,就可以造成既定事实。而完全不知道,如果没有前一任帝王的刻意铺路----设立多个忠心且德高望重、能力极强的辅政大臣,没有朝臣的支持,没有自己的实力,即使成为了皇帝,也很快会被废甚至被杀掉。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推测如下:

赵匡胤想立的接班人是长子赵德昭,可惜被弟弟识破,还没来得及给儿子铺好了,就一命呜呼了。

宋皇后想立的接班人是赵德芳。但没想到被赵光义钻了空子。至于日后太宗会对宋皇后各种薄凉,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内心对宋皇后的不满和不屑。

赵光义虽是最大的赢家,但也要被天下质疑他的皇位得来不正,从后来逼死赵德昭和他三弟赵光美,以及赵德芳23岁就莫名死亡,能够跟他争皇位的人,都不在了,可见他的心虚和狠辣。

皇家无亲情,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太多人泯灭人性去追逐。赵光义一脉,统治北宋,但是北宋末“靖康之耻”,金国攻破汴京,几乎把赵光义的后代,北宋王族一网打尽,宋高宗赵构也没有子嗣。尤其是北宋灭亡之后,社会舆论都认为是赵光义做事不对,遭到报应,所以赵构就找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继承自己的皇位,也就是宋孝宗。

所以说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不为自己积德积福,也得为后世子孙多考虑考虑。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代传奇人物忽必烈英雄事迹耳熟能详,但在当初迁都北京的时候他却遇到...
2025-06-29 00:33:59
原创 ...
导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
2025-06-29 00:33:41
原创 ...
春秋战国持续了大约5个世纪,期间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今天的人大都不...
2025-06-29 00:33:39
原创 ...
李煜被誉为词帝,生于七夕,死于七夕,这算不算浪漫呢?春花秋月何时了...
2025-06-29 00:33:24
原创 ...
自古以来,身处在皇室的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难处”,特别是皇帝的儿子...
2025-06-29 00:33:18
原创 ...
综观左宗棠的一生,他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教育、科...
2025-06-29 00:33:01
原创 ...
晚清罕见老照片:地主婆出门时牛气哄哄,慈禧回銮途中被洋人拍到 晚...
2025-06-29 00:32:56
原创 ...
19世纪,野心勃勃的俄罗斯帝国走在大规模扩张的途中,结果在克里米亚...
2025-06-29 00:32:52
原创 ...
赵匡胤并不是一个滥情之人,一生中只有三位正式妻子,作为一个皇帝,可...
2025-06-29 00:32:47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在新三国中,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这个人物,他叫做刘三刀,当年他说了一句特别牛的一句话,惊讶了很多人,...
原创 他... 魏蜀吴三国时期,天下纷争,英才辈出,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谋臣中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诸葛...
原创 史... 历史上,有两种地方的归属最容易产生纷争,一为资源丰富之地,二是位置要冲所在。 前者,例如平原、草地、...
原创 萧... 这位传奇的萧皇后原本是隋炀帝的女人,出身政治世家兰陵萧氏。并且在他出生的时候,就被算命的先生占卜出了...
原创 荆... 欢迎阅读《荆轲刺秦为何失败?越是简单的道理,越被视而不见,答案很简单》 点击关注,阅读全部文章。本文...
原创 魏... 前面文章说到,面对魏忠贤的多番试探,崇祯皇帝始终处于主动,一一沉着应对,最终成功稳住魏忠贤,使其彻底...
原创 在... 唐朝,是李家人的天下。但是,李世民在第一任皇帝之后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以至于后来的唐朝在继承人上面出...
资讯|这个研讨会关注行会、商帮... 近日,“商人组织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暨《商业史研究》期刊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商业史学会...
原创 如... 长孙皇后寿命短,三十六岁就病故了,她还曾经说过,如果唐太宗驾崩时,她还活着,她就服毒自尽,怕自己被权...
原创 后...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有意思的是,后代凡是学习韩信背水一战的鲜有成功,这是为何?原来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