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顺利收官了,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最后一部,虽然这部电视剧承受了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大秦赋》的热播也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对于战国至秦朝这一段久远历史的兴趣。
《大秦赋》可以拉出来细说的角色非常多,李斯、吕不韦、王翦……还有虽然在剧里戏份不多,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物——昌平君芈启。
昌平君芈启
一、身份成迷
按照《大秦赋》的演绎,芈启是楚国的公子,华阳夫人的亲侄儿,也是华阳夫人手下的一个棋子。他将女儿嫁与了秦王嬴政,在吕不韦被秦王嬴政诛杀之后,芈启成为了秦国的新一任相邦。但是他的结局十分出乎预料,一向对秦国颇为忠诚的芈启居然在快要结局的时候选择了反秦,并且因为当时楚国王位空虚,他作为楚国公子被立为了新任楚王,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这样的经历多少有点离奇,那么历史上的昌平君果真有着如此传奇的人生吗?翻开《史记》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果然存在一个昌平君芈启,但他和华阳夫人似乎没有什么交集,《史记》之中,昌平君第一次出现就是协助始皇帝平定嫪毐之乱,可至于这位平乱功臣的身份,书中全无交代。
他的身份只能全凭推测,一个在秦国出场即握有重兵,能够帮助秦始皇平乱的大臣,而且姓氏还是楚国国姓,所以必然是出身楚国贵族无疑。也正因为这个姓氏,人们才认为昌平君和华阳夫人之间有着血脉之亲。
华阳夫人
可是问题来了,华阳夫人的身世史料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她是楚女,备受安国君宠爱,因而无子封后。但是当时秦楚两国联姻频繁,华阳夫人在成为王后之前是否是正妻我们也不得而知,所以她可能是楚国公主,也有可能如同宣太后一样只是没落的楚国贵族。
更重要的是,华阳夫人扶异人上位之后就一直深居简出,不问政事,所以芈启被华阳夫人举荐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作为一个楚国公子,芈启何以在秦国得到如此信任呢?又凭什么在后来被拥立为楚王?首先,能有资格被拥立为国君的,必然得是楚国王室的直系血脉,而且不能和前任楚王的血脉关系隔得太远,也就是说芈启的父亲或祖父应当是楚王,按照年龄来推测,也许他的父亲就是在秦国做过人质的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
二、真相何在
可是史书又清清楚楚地记载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所以无子,要不然最后也轮不到身份未知的芈启继位,可如果不是楚考烈王,而是楚考烈王的侄儿一类,他又怎么跑到楚国去呢?以他的身份来讲,做质子的话,不是真正的王子,资历不够。自己想要投奔秦国的话,和楚国王室的关系又太近,有点尴尬。
因为这样的矛盾,很多人怀疑秦国的这位昌平君和后来反秦的昌平君不是一个人,毕竟战国时代的封号不是一人专有的,像武安君这个封号就封了四个人,那么有两个楚国人被封做昌平君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后来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推翻了这个看似合理的说法,睡虎地秦简中提到了一件事情:在秦王攻打楚国之后不久,昌平君被贬官至楚国,秦王命令他以楚国公子的身份去楚国的郢陈安抚楚地流民。
这条信息足以说明秦相昌平君和楚王昌平君就是一个人,因为虽然昌平君在史记里没有专门立传,可他的同僚秦国大将军王翦却有列传。
王翦
在《史记·王翦列传》里提到王翦被罢免之后,秦王任命大将李信去继续攻打楚国,李信安排了三个行军路线,一路直击楚军主力所在,一路去攻取楚国国都,最后一路的方向却很奇怪,李信派了大队兵马去攻打郢陈,也就是昌平君芈启所在的地方。
可是按照时间线来讲,这会儿郢陈已经被秦国攻占多时了,要不然秦王嬴政也不会特意安排昌平君去那里安抚楚国流民。攻打楚国的关键时刻,李信为什么还要浪费兵力去攻打自家的地盘?
答案只有一个,被派去安抚流民的昌平君在秦军攻楚的关键时刻造了秦国的反,被项燕立为了楚国国君,因为李信攻楚的这一年,楚考烈王一命归西,老楚王一死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没有后代,王位谁来坐?
在百般无奈之下,楚人把目光投向了位于秦楚边境地带的昌平君,一个曾经当过秦相的楚国公子,从影响力来说,是绝对够格的。鉴于芈启在秦国时被委以重任,人们推测他和老楚王的血缘关系可能没那么近,但问题是当时的楚国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名正言顺这个问题了,秦国的虎狼之师可能明天就打进国都了,这种情况下,昌平君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李信
三、权力之争
楚人的选择其实可以理解,人们其实最不能明白的是昌平君的选择。即便国君之位高于相邦,可是一个蒸蒸日上的秦国国相,和一个日薄西山的楚国国君,当了半辈子政坛老油条的昌平君得是有多么想不开才做出这么亏本的买卖?
一些人认为可能是一番爱国之心,可是如何真的特别爱国,从一开始就不应当在秦国为相。战国时代,芈启作为一个秦国高官,那一个个攻打楚国的计划他肯定都有参与,总不能直到灭亡了才突然想起来自己是个楚国人。
再说战国时代的爱国和我们今日理解的爱国含义不太一样,当时的诸侯属于自家人内战,所以不牵涉亡国灭种的问题,像昌平君这样的臣子也一般都是吃哪家饭,就对哪家尽忠,秦国朝堂里哪国人都有,可他们尽忠的对象都是秦国。
屈原
所以爱国之说不太能够取信于人,楚国人如果真的特别在乎被灭掉这件事,也不至于让屈原发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叹。昌平君虽然流着楚国的血,可也早就是秦国的一份子。之所以选择叛秦,最大的可能还是为了权力。
假如当时楚楚人请昌平君回国继任时,昌平君还是国相,那他多半不会同意,可是在秦国灭楚之前,昌平君被贬官了,还被派到了边境之地,虽然秦王没有把话说绝,可是以当时昌平君的年纪,想要在秦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很小。
昌平君掌权发生在秦王亲政之后不久,可是在秦攻楚的那一年,昌平君的势力日渐衰落,李斯取代了他的位置,逐渐长大的秦王也对这位旧臣有些冷眼相待,安抚流民,说的难听一些就是流放边疆。
昌平君
这种情况下昌平君心生怨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权力的丢失,他可能还要面对性命之忧,毕竟前几任被罢免的相国几乎无一善终,昌平君在郢陈的那些日子必然是夜不能寐,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找上了门。
所以昌平君不是放着秦国国相不做,跑去和楚国勾结,实在是秦相做不下去了,干脆答应楚国人登位,或许这个为相多年的政客想要凭着自己在秦国多年的斗争经验赌一把,万一他能胜过秦国,他的人生立刻就会青云直上。
可惜这一次昌平君没有赌赢,在李信攻打楚国失败之后,秦王重新任命王翦为将,大兵压境之下,昌平君惨死在乱军之中,成为了楚国的末代君王。他可能想要改变历史,但历史并没有偏向他,最终他也只能作为一个配角,出现在史书的只言片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