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髦的悲剧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除了曹魏皇帝曹芳,立了一个新皇帝——曹髦。
这是曹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标志着曹魏政权的崩塌,司马家族正逐步取代曾经的权力中心,逐渐掌控了整个国家的政权。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年仅14岁的曹髦无疑是最大的悲剧人物。虽然他成为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傀儡。 司马家族的计划是让曹髦完成最后的使命——将所有的实权交给他们自己。 然而,曹髦并没有甘心屈服于命运,他没有选择接受自己的悲惨境遇,而是积极寻求反击,甚至一度展开了对司马家族的反抗。 他的反抗虽隐秘,但却让司马昭感到极为紧张,迫使他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手段。由于曹髦的空间极为有限,他的反抗力量也越来越微弱,几乎没有改变局势的可能。 尽管如此,曹髦依旧不甘心,他召集侍从,对他们激昂地说:司马昭的心思,大家都知道。我不能忍受被废的耻辱,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亲自去讨伐他! 于是,曹髦带领着几百名侍从,气势汹汹地准备出击,目标是要亲手斩杀司马昭。 这一举动引起了朝廷的高度警觉,司马昭派出自己的军队,准备阻止曹髦的行动。但毕竟曹髦是天子,他满怀自信地向众人宣布:谁敢动手,就要诛灭九族! 话音一落,没有人敢阻拦他,甚至连司马昭的弟弟都被吓退,随即逃散。 曹髦带队冲出了皇宫,眼看就要成功逃脱,然而最终却没能如愿,他遇到了司马昭的死党贾充和成济。 在局势急转直下的时刻,贾充无奈地怂恿成济,当街杀死了曹髦。 曹髦的死亡,标志着曹魏政权的悲壮终结,也让司马昭背负了历史的骂名。 毫无疑问,曹髦的反抗是一场自杀式的行动,是他最后一次拼搏的尝试。虽然未能成功,但这场悲剧深刻地打动了历史,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许多人开始议论: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曹髦是否会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他能否通过其他方式刺杀司马昭?刺杀司马昭后,他能改变曹魏的命运吗? 我们必须明白,人类还没有发明时光机,历史一旦发生就无法改变。 不过,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每个事件背后依然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与机遇。通过一些历史文献的蛛丝马迹,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出其他的可能性。 曹髦对司马昭的冲击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那些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蛛丝马迹。 二、郭太后的作用 如果给曹髦一次重来的机会,那么他最可能抓住的机会就是郭太后。 许多人可能对郭太后不太熟悉,但她在当时的政治动荡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让司马师和司马昭夜不能寐。 回顾当时的局势,司马家族已开始着手取代曹魏政权,而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废除皇帝曹芳。 司马师原本计划将曹芳孤立,并捏造罪名逼迫其退位。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曹芳的亲信被杀,皇后张氏也被废除。 此时,曹芳不得不自卫。史书记载,曹芳心情极度不安,心中充满了恐惧。 就在准备实施刺杀司马昭的计划时,曹芳和亲信已经磨刀霍霍,但最终却因胆怯而放弃了行动,刺杀失败,事情也很快曝光。 经过这一番波折,司马师决定加快行动,尽快废除曹芳。然而,废除皇帝并非一国之君可以轻易决定的事,需要借助太后的支持。 而这位太后,正是郭太后。 据史料记载,郭太后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极好,甚至有过婚姻联盟。两家之间的关系紧密,利益纠葛深厚。 正是在郭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师得以顺利废除曹芳,解决了这个定时炸弹。 然而,在废除曹芳的过程中,司马师遇到了巨大阻力。 史料《魏略》记载,郭太后曾一度拒绝废除曹芳,令司马师感到十分为难,最终不得不强硬逼迫郭太后同意。 虽然郭太后最终同意废除曹芳,但在新皇帝的选择上,郭太后展现了极大的影响力。她坚持要立东海定王之子曹髦,而非司马师所选的彭城王曹据。 在郭太后的坚持下,司马师最终不得不同意了她的决定,也因此迎来了14岁的曹髦。 从这一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司马师想要废除曹芳,离不开郭太后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郭太后还深度介入了新帝的册立,这让司马师都不得不屈服。 虽然郭太后并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但她拥有名义上的威严,甚至有时她的权威超越了皇帝的圣旨。在随后的历史中,郭太后不止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影响力。例如,公元225年,发生了毌丘俭领导的淮南叛乱。司马师亲征,但在途中遭遇突袭,险些全军覆没。值得注意的是,叛乱的起因便是郭太后的诏书。 公元257年,淮南诸葛诞再次叛乱,司马昭带兵亲征。在出征前,司马昭心中担忧曹髦与郭太后联合,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司马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郭太后和曹髦一起带上战场,以确保他们不能在后方作乱。 这一决策充分反映了郭太后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在曹髦的最后反抗中,他首先前往宫中请求郭太后支持他刺杀司马昭。 因此,尽管郭太后在历史中名声不显,但她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贯穿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可以说,若曹髦想要逆转命运,首先要依靠的就是郭太后的支持。如果他能够争取到郭太后的支持,获得她的诏书,他刺杀司马昭后就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并且能够稳定局势。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郭太后立了曹髦为帝,而她也与司马昭发生过几次合作,因此她无疑是曹髦改变命运的第一个关键支持者。 三、小皇帝自身的能力 不过,仅仅依赖外部的支持还不够,关键还在于曹髦自身是否足够优秀。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能力,甚至会拖累郭太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曹髦显然具备了过人的才能。 首先,公元254年,年仅14岁的曹髦被推选为皇帝,来到都城继位。 当他面对满朝文武的迎接时,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喜悦或恐惧,反而表现得非常冷静、从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群臣的拜见时,曹髦还谦逊地下车回拜,表示自己仍是人臣,应当回礼。 这个举动显示了曹髦的理智与节度,他显得非常成熟,不像一个14岁的少年,而更像一位有政治头脑的领导者。 他在仪式结束后,史书上写道: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从这段历史记载来看,曹髦的初次登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与政治智慧。 虽然曹髦成为了傀儡皇帝,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保持皇帝的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