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大总统这一头衔,最早是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自称。此后,这个头衔被袁世凯继承,之后由黎元洪、徐世昌、曹锟等人先后担任。然而在护法战争期间,孙中山自称为非常大总统,用以标志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随着北洋政府的灭亡,大总统这一职务逐渐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1948年,蒋介石在改组国民政府后,将国民政府更名为总统府,并将原来的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改为总统。然而,蒋介石始终没有再使用大总统这一称号,他自称的仍然是总统。那么,为什么民国初期的总统必须称作大总统,而不能仅仅称为总统呢? 这一现象与清朝末年军队中的总统职务有关。清朝在其军队内设有总统这一职务,段祺瑞曾在给摄政王载沣的信中自称第一军总统。这意味着,在当时的军事体制中,段祺瑞的下属必须称呼他为总统。袁世凯见到段祺瑞时,也称其为段总统。但这里的总统与后来的大总统是不同的,为了避免混淆,孙中山在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特意加上了大字,以区别于清朝军队的总统。 清朝的第一军总统类似于今天的军长职位。按照清朝新军的编制,清朝军队并没有设立军这一建制,取而代之的是镇这一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因此,北洋六镇的统制职务实际相当于师长。此外,清朝的军制中还设有协和标等级,分别相当于旅长和团长,其下还有营和队等基层单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立即指派军队进行镇压。10月14日,清廷组建了三个军:第一军由荫昌担任总统,并被派往前线(后来因为战事不利由段祺瑞接任);第二军由冯国璋担任总统;第三军由载涛担任总统,并驻守京畿。第一军主要由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和张之洞组织的精锐新建陆军组成,战斗力极为强大。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军队编制和内部分工发生了重要变化。例如,第二军的兵力约为25,000人,虽然它曾是支援前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其中一些部队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最终未能完成预定的镇压任务。经过南北议和后,袁世凯继承了临时大总统职务,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在袁世凯时期,总统这一职务发生了变化,直接被改为军长,虽然大总统这一头衔消失了,但这个职称在一段时间内仍然被使用。直到张作霖掌握北洋政府时,大总统一职才被改为大元帅。 在国民政府方面,孙中山去世后,最高领导人的职务仍然保持国民政府主席这一名称。直到1948年,蒋介石才正式将这一职称改为总统,并且不再使用大总统。因此,随着不再有总统与小总统的区分,大字也就不再需要添加。这一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和军制的不断变化,也揭示了总统这一头衔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