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年间,有三位督抚与鄂尔泰、田文镜齐名,被誉为模范,其中最为杰出的便是李卫。袁枚在他的记载中提到,雍正十分器重这三位亲信大臣,难以分出高低。 有一天,雍正召见了督臣尹继善,询问他在这三位大臣中,认为应该向谁学习。尹继善回答说:我会向李卫学习他的勇气,而非他的粗鲁;向田文镜学习他的勤勉,而非他的呆板;鄂尔泰虽然擅长大局处理,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但我并不认同他一心一意的性格。尹继善的这番话颇具戏剧性,虽然略带调侃,但他对李卫的评价却极为犀利,直击要害。
李卫,字又介,江苏铜山人,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去世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家的祖先在明朝初期凭借军功入仕,后来世袭成为锦衣卫。李卫自小并不学有所成,但凭借家族的背景和他自身的勇气,在康熙五十六年捐资担任兵部员外郎,很快就升任了户部郎中。 李卫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草莽英雄为什么能受到雍正的宠爱呢?《小仓山房文集》记载了一件趣事:某位亲王负责管理户部,常常在每收一千两钱粮时额外收取十两平余钱。李卫认为这种行为不合规矩,便坚决劝阻,但亲王置若罔闻。李卫愤怒之下,将多收的钱放入柜子,并在柜子上写下某王赢余四个字,故意将柜子放在走廊下,最终让亲王颜面尽失,不得不停止了这一不正之风。 正因为这件事,李卫得到了怡亲王允祥的推荐,并最终被雍正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副使。 李卫到达云南后,立即投入工作,并呈上三份奏章,详细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地方官员的行为规范以及盐务的弊端等,接着着手进行改革。他推行了余盐归公总算的政策,并成功清理了前任积欠的十一万余两银,两年的成绩让雍正对他赞誉有加。 雍正二年二月,李卫被提拔为云南布政使,继续负责盐务管理。短短一段时间后,他便被赋予了比一般布政使更多的权力,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李卫虽然出身并非科举,但雍正对他的才干极为认可,这让李卫感到非常意外,并决心全力以赴,力求表现。 李卫在担任浙江巡抚时,年仅三十六岁。浙江是清朝的海上门户,同时也是南明余孽的反清基地,李卫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接任之前,他曾婉言辞去此职,但未得到雍正的同意。李卫赴浙后,雍正特意为他设置了浙江总督一职,集巡抚、盐政等权力于一身。李卫在浙江进行赋税改革,实施了摊丁入地和丁归粮办的政策,深得百姓好评。 李卫的政绩斐然,涉及清理浙盐、改革赋税、清查三空、清丈土地、修建海塘、打击盗贼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打击盗贼方面,李卫有着出色的表现。当时浙江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李卫通过派遣捕快伪装潜入盗贼窝点,或通过归顺的盗贼提供情报,经过数年的努力,浙江地区的盗贼几乎全都被清除。 李卫还不顾众人反对,成功侦破了张云如、甘风池等人组织的反清复明势力,这大大削弱了南明残余势力的力量。雍正对李卫在浙江的表现十分满意,命令他与田文镜一同编写《钦颁州县事宜》,供其他地方官员参考学习。 然而,李卫的个性也常常引发争议。尽管他政绩突出,但他的粗犷性格使得他与许多同僚发生冲突,尤其是与两江总督范时绎的矛盾。李卫在缉拿盗贼时,发现范时绎与反清势力有勾结,毫不犹豫地展开了调查,最终导致范时绎被罢职。 除此之外,李卫过于张扬的性格,也使得他与一些官员产生摩擦。例如,在治河期间,他与齐苏勒发生了冲突,在川购米时与总督迈柱发生了争执。李卫多次因为忽视人际关系,得罪了上级,这也为他的仕途带来了不少麻烦。尽管如此,雍正对李卫还是有所赞赏,但他也指出李卫躁急且自持不谨,对此感到有些遗憾。 李卫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但身体状况却不佳,常因健康问题缺席公务。雍正曾为他派医生治疗,甚至赐药调养。然而,李卫的肝病最终在乾隆二年爆发,未能治愈,最终去世。 李卫无疑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历史人物,他的豪放与草莽气质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