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帝王陵墓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关外的三陵。如果从数量上来看,清代帝王一共有14座陵寝,其中末代皇帝溥仪并没有自己的陵墓。在这14座陵寝中,永陵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座。它不仅埋葬了最多的皇帝,而且地位也最高,因而被誉为大清第一陵。 永陵被称为大清第一陵是有充分依据的。首先,这里埋葬的皇帝数量最多,清代其他帝陵每座陵寝只葬一位皇帝,而永陵却有四位皇帝。其次,永陵中葬的四位皇帝的辈分最高,均为清代皇族的重要人物。最后,永陵的建设开始最早,远早于后来的清东陵和清西陵。因此,永陵在清代所有帝陵中排名第一。
永陵的建设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当时正处于后金时代。由于当时的资源、劳力等条件有限,永陵的规模和装饰远不如后来的清东陵或清西陵。最明显的区别是,永陵没有石像生、牌楼门、桥梁、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和宝城等建筑。它的占地面积约为11000平方米,是清代帝陵中规模最小且最简朴的一座。 实际上,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永陵就已经成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坟。墓地中曾埋葬了包括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等多位重要人物,此外还有努尔哈赤的其他伯祖、叔祖等亲属。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将景祖、显祖、孝慈高皇后等遗骸迁至东京陵安葬,并将其命名为兴京陵,其余未迁的遗体则称为老陵。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根据古制追尊四位祖先为四王,分别为猛特木(泽王)、福满(庆王)、觉昌安(昌王)和塔克世(福王)。而在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将这四位祖先追封为帝,并且同时追封他们的嫡福晋为皇后。1659年,顺治帝将原本的兴京陵改名为永陵。 永陵的四位主要墓主分别是肇祖孟特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和显祖塔克世。孟特穆是清代皇帝的远祖,生于明洪武年间。他曾随成祖朱棣征讨鞑靼,官至建州卫右都督,并在1433年死于战争。皇太极即位后,追尊孟特穆为泽王,并将其牌位供奉在太庙。顺治帝则在其继位后将孟特穆追封为肇祖原皇帝。 福满是清代的兴祖直皇帝,具体的生卒年不详,他的父亲为锡宝齐篇古。福满的妻子喜塔拉氏生有六子。天聪十年,福满被追尊为庆王,顺治五年被追封为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努尔哈赤的祖父,约生于明正统年间,他与兄弟们分居各地,住在赫图阿拉。万历十一年,他的侄孙婿阿台发动叛乱,觉昌安带着儿子塔克世前去支援,结果在乱军中遇害。天聪十年,觉昌安被追尊为昌王,顺治五年追封为景祖翼皇帝。 塔克世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他与父亲一样,曾担任建州左卫的官员。塔克世在万历十一年与父亲同死于战争,享年不到五十岁。塔克世的五个儿子中,长子努尔哈赤最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天聪十年,塔克世被追尊为福王,顺治五年追封为显祖宣皇帝。 永陵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满洲人传统上会在祖坟前种植一棵大榆树,永陵前也有一棵高大的榆树,关于这棵树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讲的是:满族人一向十分尊敬祖先,并且非常重视祖先的祭祀。由于他们曾过着游牧生活,无法将祖先的遗骨安葬,便将其随身携带以便随时祭拜。一天,努尔哈赤带着祖先的骨灰远行,途经一个村庄时,他决定在村里的饭馆用餐,于是将骨灰匣放在了一棵榆树下。当他吃完饭出来时,却发现骨灰匣不见了。经过一番寻找,他发现骨灰匣被树枝和土掩埋了,怎么也取不出来。于是,他拿起斧头砍树枝,砍下的每一斧树枝都会流出鲜血,但伤口很快愈合,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努尔哈赤知道这是天意,于是他重新埋好骨灰,并决定将这里作为葬地。后来,他在此地建造了永陵。 第二个传说讲述的是这棵神树的树干上长满了数以百计的树瘿,每当有一位大清皇帝驾崩,树上的一个树瘿就会掉落。这一传说被记载在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一书中。后来,乾隆皇帝来到永陵祭祖,看到这棵树,并听到了关于它的传说。他便亲自为这棵树题写了《神树赋》,并将其封为神树。如今,这篇《神树赋》的碑文与树的残枝依然保存在永陵西配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