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随行的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入藏使团,除了官方使臣和大量财物,还汇聚了各领域的技术精英,以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各种书籍,也包含了乐师和乐器。其中,有一面长鼓和一张古琴,穿越了1300多年漫长岁月,保留至今,成为民族文化宫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琴和长鼓,代表了初唐艺术的最高水准。”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馆员杨艺介绍说,“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文化和先进技艺传播到吐蕃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吐蕃地区的民族交往、文化互鉴,成为中国民族团结史上千年流传的佳话。”
图为民族文化宫内展出的文物
图为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长鼓 摄影:王茜
图为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木琴 摄影:王茜
我们看到,虽然历经千年,琴与长鼓仍色泽鲜艳,保存完好。整体呈亚腰形,两端配备皮带,可系于腰间,长鼓中间最细窄之处可系绳便于安置在乐器架上。其表面精巧地髹饰着朱漆与黑漆,巧妙地描绘出宝相牡丹花、云头纹和火焰纹。而拥有同样花纹的木琴一端斜下折出钝角,更见巧思。虽然木琴两道岳山间原本的琴弦因年代久远没有了,但我们仍仿佛能想象到,入藏后的演奏中,琴弦声声,有长安的温婉绵长,也含雪域的雄浑辽阔,鼓声阵阵,中原的节奏与雪域的韵律交织,和鸣穿越时空,在当下奏出和谐乐章。这两件公主的嫁妆,早已不是单纯的器物,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注脚。
图为金城公主入藏所带双音箱彩绘七弦琴 摄影:王茜
图为双音箱彩绘七弦琴琴身细节 摄影:王茜
在这一琴一鼓中间展示的另一乐器——双音箱彩绘七弦琴,是唐朝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带到拉萨的嫁妆,亦代表着盛唐艺术的最高水准。此琴以中原传统七弦琴为基底,琴上的兽头雕工精美、形态生动,琴身色彩浓烈,泛着岁月沉淀的微光,而其双音箱设计,会更加适配高原空旷环境下的声音传播需求。这把七弦琴的形制与工艺,成为文化互鉴的证明,让中原乡音与雪域风情在琴弦上共生。
千余年来,这些琴鼓,曾跨越山河前往雪域高原,曾在一次次奏响中让文化相互交融,也曾在岁月变迁中被悉心呵护,未因时光流逝而失却其文化温度。它们早已不是普通的乐器,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活见证”,是跨越千年仍在奏响的“团结之音”。如今,它们在民族文化宫展出,仍能让参观者透过琴身的彩绘与弦痕,触摸到盛唐时工匠指尖的温度,读懂“和同为一家”的深刻内涵,而这份跨越千年的交融之力,将在新时代续写更动人的篇章。(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周晶 实习记者/张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