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暨长荡湖马拉松,一边是张水华打破赛会纪录的高光时刻,另一边却因“全马赛道距离不足”的问题,在跑圈掀起了不小的热议。
这场国内报名门槛最高的A类赛事,被大批跑者吐槽赛道比标准42.195公里短了200-300米,让精英选手的亮眼成绩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参赛跑者反馈,他们的运动手表记录显示完赛距离大多在42.04-42.19公里之间,低于标准里程。
更有跑者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赛道轨迹,发现偏差主要出现在第二个折返点,疑似出现了提早折返的情况。
还有细心跑者通过精英选手的分段配速分析,发现前十名选手在15-20公里阶段的用时比前后段短了65-90秒,配速异常加快,推测可能是公里牌和计时毯位置摆放错误,导致折返点提前。
要知道,长荡湖马拉松是中国田协认证的A类赛事,按规定赛道需由专业丈量员实地勘测并出具报告。
根据世界田联规则,马拉松赛道距离不得短于正式距离,世界排名赛的测量误差还不能超过0.1%(即42米)。
如果此次赛道距离不足属实,那么选手们的成绩能否被田协录入系统,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2025年国内马拉松赛事因距离误差引发争议的情况并非首次。
今年4月的江阴半程马拉松,就被跑者吐槽赛道距离偏长,男子组亚军孟帅甚至晒出成绩证书,称最后冲刺按3分配速跑了1.5公里才到终点。
事后中国田协复核确认了赛道问题,但后续的原因调查和处罚结果却迟迟没有下文。此外,平谷半程马拉松也被反映距离偏短,同样没有给出明确的后续处理方案。
那么马拉松比赛中的里程误差究竟从何而来?
跑圈人士分析主要有两种可能:
一是赛道丈量环节出了问题。国内B级丈量员仅有个位数,而A类赛事要求由B级丈量员勘测,若丈量员出现失误,将是严重的职业过失,甚至可能面临终身禁赛的处罚;
二是赛事运营监管不力,比如实际布置赛道时,折返点、拱门的位置被擅自挪动,导致里程缩短。
对于追求PB的精英选手来说,距离不足意味着成绩无法被认可;对于普通跑者而言,原本冲着标准赛道挑战自我,结果却跑了“不完整”的比赛,体验感大打折扣。
目前长荡湖马拉松赛事方尚未对距离争议作出回应,跑圈也在静待官方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