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提到李渊曾多次想立李世民为太子,但这些记载大多是李世民自己篡改的历史,不能完全相信。我们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的四段文字来分析这一事件:
在《新唐书》中记载,李渊在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之后,曾多次表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因为李世民的战功显赫,帮助李渊顺利建立了大唐。可问题是,李世民的功劳真的有那么大吗? 《旧唐书》中说,李渊有一次对李世民说:我一直希望你能继承大统,但你自己并不愿意接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表面上看李渊是在给李世民一个机会,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明确表达要立李世民为太子。 《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则更有意思,李渊甚至对李世民说:你平定天下,功劳显赫,但因为你太过谦虚,所以我不忍心改变。而萧瑀、陈叔达则建议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认为李建成、李元吉并没有立下什么赫赫战功。这些记载看似表面上是在为李世民争取太子之位,实际上却透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这些文字虽然看似证实了李渊想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说法,但其实这只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权力所编造的故事。根据历史资料,李渊才是大唐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当时的贡献远远不如李建成。 例如,李渊起兵的决定远早于李世民的参与。李渊的起义念头早在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就已萌发,而李世民当时才12岁。李渊不仅自己秘密积蓄力量,还在全国范围内结交了大量豪族与士人,支持他推翻隋朝。在这一过程中,李世民仅是李建成的副手,实际贡献远不如李建成。 更有趣的是,李世民常被描绘为一个英勇的将领,但实际历史中,李世民的战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辉煌。在霍邑之战中,尽管《新唐书》和《旧唐书》都将这场战斗的功劳归于李世民,但实际上,《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的情况却与此不同,李建成才是实际的战功获得者。 李渊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说法之所以出现,实际上是在李世民自己掌握权力后对历史的篡改。特别是在李建成还没有犯错之前,李渊怎么可能突然改变对太子的安排? 接下来是冲突初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事件是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李建成因私运武器事件而与李世民发生矛盾,李渊一度认为李建成可能有叛国之心,于是将其囚禁,而让李世民率军平叛。当时,李渊承诺如果李世民成功平叛,就会立他为太子。然而,事件平息后,李渊却违背了承诺。其实,这一切可能只是李世民在背后设下的阴谋,李渊被蒙蔽后才做出了这个承诺,因此这一承诺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接着是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最具争议的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夜饮事件。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东宫一起喝酒,结果李世民中毒,吐血不止。李渊得知后亲自探病,并表示愿意立李世民为太子。然而,李渊随后又训斥李建成和李元吉,表示他们不该让李世民喝酒,这种改变的态度显得不合逻辑。如果李建成真有毒杀李世民的意图,那么他根本不可能选择在东宫下手。事实上,李渊根本没有意识到储位之争的严重性,也未曾明确支持李世民接班。 最后进入了事变后期,即李建成死后的情形。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害后,李渊对事件的反应显得非常无奈。他表面上表示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但很快他就接受了陈叔达和萧瑀的建议,将国家的政务交给李世民。李渊的表态其实是在他无力反抗李世民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这一阶段,李渊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完全配合李世民的要求,甚至为李世民的即位创造了合法化的舆论基础。从这些阶段的历史分析来看,所谓李渊许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说法,显然只是李世民通过历史的篡改,掩盖自己篡位的事实。李渊早期的所有决策,都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且并没有像李世民后来的记载那样单纯地支持李世民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