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出生于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军事将领。他历经了汉武帝、昭帝和宣帝三朝,在国家的强盛与边疆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勇猛作战,威震边陲 赵充国生活在西汉的边疆重镇令居,天生聪慧,喜爱学习,精通兵法,善用谋略,对边疆各民族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艺,骑马射箭、使枪弄棒都非常精通。23岁时,他参军加入了汉武帝的羽林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 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身份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天山,归途中被匈奴重兵包围。在死伤惨重、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赵充国挺身而出,带领百余名敢死队员突围,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圈,救出了大部队。赵充国身受二十多处重伤。得知此事后,正在外地巡察的汉武帝立刻召见他,亲自查看伤势,并高度赞扬他英勇无畏的精神,随即任命他为中郎、车骑将军长史。自此,赵充国屡屡立下战功,逐步得到升迁。 在汉昭帝时期,武都的氐人图谋叛乱,赵充国被任命为大将军护军都尉,前去镇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中郎将,并在出征匈奴时活捉了匈奴的酋长西祁王。赵充国支持霍光拥立汉宣帝时,功绩显赫,被封为营平侯。此后,他多次征战,屡次凯旋。年老退休时,汉宣帝赐予他安车、驷马和黄金。每当边境发生战争,朝廷都请赵充国出谋划策。 (二)用兵老成,深具主见 赵充国在军事上总是充满智慧,具备深厚的战略眼光。 一次,羌族入侵西汉边境,汉宣帝问大臣们谁愿意出征。虽然赵充国已年过七旬,但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请缨。宣帝问他需要多少兵力。赵充国答道,打仗不是随便猜测兵力的,要先去边境了解实际情况,亲自观察后再做决定。 经过考察,赵充国提出了分兵守边、瓦解敌人势力的策略,并上报朝廷。不久,汉宣帝派兵按赵充国的方案平定了羌族的入侵,确保了西北边境的稳定。赵充国的行动充分展示了实地调查的重要性,也表明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军事部署。 还有一次,赵充国奉命前往边境应对敌军。他发现敌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不稳,于是决定采取招抚策略。通过与敌军谈判,赵充国成功让一万多敌军投降,这时他打算撤回主力,只留少部分兵力守在原地,等候所有敌军归顺。然而,皇帝已发布了全力攻击的命令,赵充国决定坚持自己的计划。 他的儿子得知后,担心父亲违抗皇帝命令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劝赵充国改变主意。赵充国叹息道: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宁愿用生命来坚持正确的决策。最终,赵充国向汉宣帝报告了自己的计划,汉宣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和损失。 (三)屯田湟中,光耀史册 赵充国击败羌人后,虽然敌军只剩下九千多人,但由于参战的西汉军队已经达到六万,国家财政负担沉重。面对这样的困境,赵充国认为只有实行屯田政策,才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打持久战。他决定在湟中地区做长期部署,而非草率撤军。 在皇帝急于破敌收兵的情况下,赵充国再次抗旨上奏,提出实行屯田的计划。他在奏章中明确提出屯田的十二大好处,并详细列举出立即进攻可能带来的十二个危害。经过多次上奏,赵充国终于说服了汉宣帝,皇帝同意他继续屯田,准备长期驻守。 赵充国派兵修筑水利、改善交通,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边疆,极大地推动了边疆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敌军在看到西汉军队有长期驻守的打算后,军心开始动摇,许多人纷纷前来投降。 局势逐渐好转后,赵充国请示撤兵,经过批准,他带领军队凯旋归国。赵充国的军事战略眼光与攻心为上的战术,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屯田理论与实践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作为一位刚直无畏、坚守真理的军事家,他的品德和智慧为后世所景仰。 清代的王夫之曾评论道,正是赵充国的坚持,才使得国家避免了危机。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