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3岁的孙玉国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这个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在当时,许多开国将领仍在岗位上,然而为何会选择如此年轻的孙玉国?这一任命背后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孙玉国的晋升速度简直堪比坐火箭,这一点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好奇。 孙玉国出生于1941年,来自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他年仅五岁就失去了父亲,家庭条件艰苦,兄妹几人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由此可见,孙玉国的成长环境并没有为他提供任何特殊的背景,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功绩或贡献。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孙家人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1958年,17岁的孙玉国在沈阳冶金机械厂找到了一份工人工作。然而,尽管工作稳定,他的心中始终怀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军人。终于在1961年,20岁的孙玉国报名参军,顺利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入伍后,孙玉国被分配到黑龙江的一处边防站,开始了边防军人的职责。在军队中,他担任过文书、司务长以及副指导员等职务。众所周知,在和平年代,军人的晋升之路异常艰难。然而,随着中苏关系日渐紧张,局势逐步恶化,孙玉国的晋升迎来了转机。 自1968年起,苏军频繁挑衅中国边防,特别是针对珍宝岛的争夺。孙玉国有幸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战斗,并在虎饶边防站担任站长,成为连级干部。起初,守岛的工作平淡无奇,但从1968年开始,珍宝岛的局势愈加紧张。 到了1969年,刚结束新婚假期的孙玉国回到驻地,便感觉到一股不寻常的气氛。在巡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苏军的士兵。尽管我军官兵严格遵守纪律,尽量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但苏军却不断升级挑衅,甚至直接伤害正在巡逻的中国士兵。这种局势不断升级,双方的紧张关系越来越明显。最终,苏军在一次冲突中先开火,孙玉国果断指挥我方进行反击,成功给予敌军重创。 然而,受伤的苏军并未甘心,某晚对我方守军发动了偷袭。在这一关键时刻,孙玉国迅速指挥反击,领导队伍进行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他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英勇,最终被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这场重大胜利之后,孙玉国被调往北京汇报工作,职务也随之水涨船高。先是被提升为边防军副团长、团长,随后又成为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1974年,年仅33岁的孙玉国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这在军界是极为罕见的。 尽管孙玉国的晋升速度让人瞩目,但由于他仍然年轻,虽然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却因为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成熟的领导能力,显得有些稚嫩。1976年10月,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的孙玉国接到了上级命令,要将一个装甲师调往北京。然而,他在未得到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通报的情况下,擅自决定调兵。此举差点引发严重后果,幸好叶剑英及时干预,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北京局势平息后,孙玉国因这一行为被停职并接受审查。1982年,审查结果公布,孙玉国因工作失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并按正团级处理,最终被安排转业,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41岁的孙玉国彻底告别了曾经为之奋斗的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