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对立时期的苏联街景,大楼上挂着马克思的肖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是一组来自1969年的苏联老照片。在那个年代,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那个时期,中苏关系从曾经的友好转为对立,中苏边界也爆发了争端。中国国内的宣传将苏联描绘成水深火热的地方,人民生活困苦。这种水深火热形容词是当时常用的政治语言,甚至一度把美国也描述为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特别的照片,展示了一座高楼上挂着马克思的画像,那时苏联仍然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那么,1969年的苏联人民到底过得怎么样呢?当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582美元,全球排名第25位,虽然高于当时的印度(111美元)和巴西(365美元),但远低于美国(19429美元)等发达国家。苏联的商店商品种类虽然丰富,但高质量商品的供应常常短缺,因此许多苏联人更多地购买一些廉价的替代品。虽然全民享有免费的医疗和教育,基础教育普及率较高,但医疗资源的分配并不均匀,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较大。由于实施配给制,很多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和服装,经常处于短缺状态,消费者只能通过投诉和其他渠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宣传除了频繁提到水深火热之外,还强调苏联工人阶级受压迫以及社会帝国主义的话题。中国媒体在那个时代可能加大了对苏联负面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