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墓的规模之大,甚至超出了慈禧太后地宫的范畴,形态也极为罕见,令许多考古专家都感到难以解答。那么,这座奇异的古墓究竟属于谁呢?
这座古墓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的北养马村。2011年,当地村民在从事农活时意外发现了周围古墓被盗的痕迹,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当地文物保护局的注意。文物保护局决定对这些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希望能够保护和挽救可能被盗走的珍贵文物。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专家们却发现,这座古墓的规模和形式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在正式开挖前,考古学家们通过与村民的交谈了解到了墓主人的一些信息。当地年长的村民提到,这座墓是李佐车的墓。关于李佐车的身份,村民们也并不清楚,但据说在民国五年左右,当地的县长曾在这里修建过一块墓碑,碑上写着李佐车墓。李佐车被村民视为英雄,而史料中记载,李佐车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且他的祖籍似乎就在河北曲阳的北养马村。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专家们对墓主人的身份产生了更深的怀疑,认为墓主人的身份可能远比李佐车复杂,甚至可能是诸侯王或者更高等级的人物。 当然,仅凭村民的口述,考古学家无法做出确凿结论。于是,专家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寻找线索。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逐渐发现这座古墓的形制与秦汉时期的典型墓葬风格完全不同。经过深入研究,他们确认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墓。 这座墓室坐北朝南,墓室的长度大约为66米,东西方向的直径达到34米,结构为大型砖室墓,且带有长斜坡墓道。整体设计简洁大气,采用青砖砌成。墓室内有两间主要墓室,此外还有12间侧室,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令考古学家们惊叹不已。显然,这样的墓葬规格不可能属于普通人,墓主必定是位高权重的人物。然而,这座古墓虽然有12间墓室,但也遭遇了严重的盗掘。根据考古学家的调查,墓内有超过20个盗洞,这些盗洞几乎每隔几米就会有一个,且其中一些盗洞直通到后墓室。后墓室中的棺椁被破坏得非常严重,考古学家认为这并非现代盗墓贼的所为,而是一种带有报复性质的破坏行为。与此同时,后室还发现了一座须弥座石棺,这种棺椁形式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才开始流行的,因此进一步排除了墓主人是秦汉时期人物的可能性。墓中出土的瓷器,如流行的瓷壶和花口器,也为考古学家锁定了墓葬的年代,基本确定它是唐代的产物。 尽管如此,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没有明确的线索。墓内的棺椁被破坏殆尽,墓主的遗体已不复存在,且考古学家三年来并未发现任何墓志铭,难道是盗墓贼连墓志铭也一并偷走了?棺椁中仅发现了一棺一床,专家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单独葬于此,并未与妻子共同合葬。考古学家们继续在墓道南端的墓室中发现了几座石像生,这些石像生通常用来彰显墓主人的高贵身份,且在古代还具有辟邪作用。 虽然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陪葬品,但并未找到更多关于墓主人的直接线索。于是,专家们将目光转向墓室的壁画,希望从中寻找更多的提示。经过对壁画的分析,专家们发现,这些壁画中刻画的仪仗队十分独特,且壁画上的仪锽符号是皇室专用的标志,只有帝王出行时才会使用。因此,专家们推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位帝王级别的人物。 进一步的研究和比对显示,这些壁画与陕西章怀太子墓的壁画相似,壁画中所描绘的仪仗和皇室象征再次暗示墓主可能是皇帝。结合壁画上的金黄土字样砖刻和当地村民的口述信息——安姓是当地一个大姓,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安禄山。安禄山曾在安史之乱中自立为帝,而壁画中的仪仗队正与他的身份相符。然而,这一猜测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因为安禄山是在洛阳被杀害的,其尸骨早已无存。如果真是安禄山的遗骸被找回并安葬在这样一座宏伟的古墓中,似乎有些不太现实。 尽管如此,关于这座古墓的谜团仍未解开。考古学家们虽然收集了一些线索,但仍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也许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墓主人的身份最终会真相大白。然而,从这座规模比慈禧太后的地宫还要宏大奢华的古墓来看,墓主的身份必然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