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海外论坛上,有一位日本网友提了一个问题,问如果日本再次侵略中国,中国人会害怕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像从历史课本里跳出来的荒谬话语一样。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简直气笑了。现在的时代,哪里是几艘军舰就能威胁到人的时代了?他们居然还在做甲午战争那种老梦,真是可笑。这个问题问出来,除了暴露自己对现实的无知,还能有什么用?难道中国的军力会比不过日本?这简直是个笑话。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也许根源要追溯到东京那些耀眼的高楼大厦。在这个光鲜的城市背后,依然有一股力量,试图在这个看似正常的国家外表下复苏那些古老的梦。 看看每年靖国神社前的那些人群吧。每到某个特定的日子,穿着礼服的政客们总是神情严肃地出现,仿佛在履行什么神圣的契约。2025年10月,新上任的自民党高层高市早苗刚刚在靖国神社外转了一圈,前首相石破茂的祭品木盒紧接着送到了所谓的英灵面前。 在更隐秘的地方,比如文部科学省的办公室里,那些决定下一代日本人世界观的教科书,正悄悄经历着一场手术。侵略变成了进出或者进军,大屠杀那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被模糊化了,仿佛三十万冤魂只是路途中的一个意外。 在1986年的一次审定中,甚至有人试图将那场浩劫解释为因为中国军队激烈反抗,激怒了日军,导致杀害。这种逻辑简直荒谬和残忍,就像一个强盗闯入别人家里杀人,却反过来怪主人反抗太激烈。 正是在这样被刻意扭曲的历史氛围中,才诞生了那个在网上提问的怪人。在他的认知里,或许还保留着一种错误的幻觉,认为过去的战争依然可以复刻。比如,前少将矢野义昭,甚至在2023年,还在认真地分析2025年中日之间可能的战争,把战场设想得像乌克兰那样胶着。 但是,他们显然忽视了最重要的变量——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靠血肉之躯填充战壕的国家。 中国的军力无可置疑。如果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思维模式,也许会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谁的武士刀更锋利。但在现代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曾经让中国遭受无尽痛苦的皇军,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立足点。 如今的东海和太平洋西侧,已经被一张看不见的巨网所覆盖。中国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其轨迹如烈焰般不规则,任何现有的防御系统在它面前都显得无力。而那些在沙漠戈壁中待命的东风-26导弹,它们的射程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列岛,任何地方都在它的监控之下。 相比之下,日本的所谓自卫队就显得十分尴尬。虽然他们将国防预算提高到七万多亿日元,甚至拼命从美国购买战斧导弹来增强自卫能力,但这根本无法改变他们的本质短板。 无论是金刚级驱逐舰上挥舞的信号旗,还是伊势级准航母的演习阵列,都深深印着一个影子——美国。即使是最先进的F-35战机,也不过是站在机库里的昂贵废铁,前提是美国的政治风向发生变化,或者海上补给线被切断。 更有趣的是,在2025年8月的一份报告中,有日本专家试图自欺欺人,认为日本在海空力量上有微弱的优势。恐怕他没去过中国的造船厂。在江南和大连的船坞中,火花飞溅,繁忙的景象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从山东舰到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早已得到应用,那不再是几十年前依靠渔船补充舰队的艰苦年代。现在的中国海军,已经不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光是055型驱逐舰上的雷达阵列,就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窒息。 这种强大的自主国防工业,是日本自卫队无法想象的。中国的技术和能力发展,已经达到不依赖任何外部力量的程度,而日本则仍然依赖美国。 这不仅仅是钢铁和炸药的较量。提问者那轻浮的语气,真正激怒中国的是对历史的亵渎。 他们以为战争是什么?是电子游戏中的得分?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战争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血色历史,是哈尔滨郊外731部队的冰冷实验室。那些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把活人剖开腹腔、观察人体对细菌反应的实验,其残忍程度超乎想象。 那些在教科书中被轻描淡写的医学研究,其实是满村传播的鼠疫,是二十七万冤魂的莫名死去,是被装进玻璃瓶里的内脏标本。 那七名技师留下的笔记,每一条数据背后,都是鲜活生命的痛苦哀嚎。 这种记忆,已经刻进了中国人的骨血。每当提起1937年的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六个星期的人间地狱。三十万人的生命,如同草木被收割,长江水被尸体堵塞,这些又怎能被那虚伪的入城仪式照片所掩盖? 所谓的皇军,其实是一台高效运转的杀人机器。它所到之处,从东北到华南,实施的三光政策让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废墟。现在,有些人居然还公然宣称那是解放东亚的圣战。这种说法不仅是历史观的分歧,更是对人类良知的挑衅。 从废墟中站起来,中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烧火棍换成了电磁炮,把老式螺旋桨换成了隐形战机。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侵略谁,而是为了防止再次有人站在国境线上,问出那样无知的问题。 至于怕不怕?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当东风导弹的坐标锁定了威胁的源头时,真正该颤抖的,不是我们这边的人。红线一旦触碰,迎接它的将是雷霆万钧的报复,而绝不会是忍气吞声。我们选择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时刻警醒。而那些试图复活军国主义幽灵的人,如果不清醒过来,那么这座警钟,最终将变成他们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