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评选五虎将的先例。评选五虎将这个话题,实际上来源于虚构的演义小说,是作者和读者为了话题性而创造的。比如在罗贯中的原著和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并列为五虎上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这五位人物的能力和地位并不完全相同,怎么能将他们放在同一个级别并作比较呢?这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历史逻辑的说法。《水浒传》中也有马军五虎将的说法,这同样是仿照《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而来的。而且,《水浒传》的后五十回其实并不是施耐庵所作,而是罗贯中所写,因此文笔和思想也与施耐庵的原作有所不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蜀汉作为一个小国,本身难以保全,刘备哪里有空闲去评选五虎将呢?即便是曹魏这样的强大势力,也没有选择“五虎将”。曹操之所以没有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曹魏没有人才,而是因为他不屑于这种形式化的评选。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这样的评选对实际局势来说弊大于利,聪明的统治者绝不会去做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就像香港乐坛推出“四大天王”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虽然这四个人确实非常出色,但这种评选方式无形中给未被选中的优秀歌手施加了压力,而且“四大天王”凭借这股风潮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其他歌手失去了很多竞争机会,几乎形成了垄断,这对整个香港乐坛的发展并不有利。
同样的道理,曹操的军队中有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如果硬要评选出五虎上将,那就可能给其他优秀的将领带来压力,也不利于内部的团结。曹操非常清楚,过度吹捧某些武将不仅容易让其他将领心生不满,也可能让人觉得自己太过偏心,这样做对维持魏国的稳定和团结并无好处。而且,曹操手下真正能够掌握兵权的,几乎都是曹魏本族的将领。像张辽、许褚这样外来武将,即使非常强悍,也只能作为辅助角色,帮曹魏的宗族将领完成任务,很少有机会独立领兵作战。张郃是在夏侯渊战死后,才有机会统领三军;而张辽也只能在后期担任驻守合肥的职务,抵抗孙权的进攻。
如果曹操非要评选五虎上将,那么最有资格的还是曹仁、夏侯渊等亲信武将,他们才是真正能独立领兵的将领,可以在不受魏王直接管辖的情况下,长年驻守外地,执行重要的军事任务。而其他武将则没有这种资格,根本无法与这些亲信将领平起平坐。因为他们的地位和档次完全不同,怎么可能把他们放在一起并列呢?
从曹操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也不会做出这种评选五虎将的举动。过度抬高某些武将,容易造成内部不和,让人觉得主公偏袒某些人,这对整个集团的稳定非常不利。刘备当然也不会去评选五虎上将来吸引眼球。实际上,刘备的武将中,除了关羽稍微有些能力外,其他的武将几乎都不够强大,这也是刘备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如果五虎将真如演义中那样神勇,刘备怎么可能在战场上屡屡遭遇失败,甚至困死在汉中呢?
就像刘邦帐下有韩信可以力挽狂澜,而刘备却没有这样一位顶尖的将领,这也是刘备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刘备真心想着评选五虎将,那不仅会对蜀国造成极大的内部分裂,还会被他国嘲笑,成为笑柄。这样的举动对蜀国而言,实在得不偿失。
就像中国足球队如果非要选出五虎大将,虽然不难选出几位球员,但选出来之后,只会沦为其他国家的笑柄。那么,这样的选择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蜀国所谓的“五虎上将”,其实更像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