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王朝更替,许多在动荡时期崭露头角的开国皇帝,都离不开身边那些杰出的能臣和名将。
例如,刘邦的韩信,皇太极的多尔衮,朱元璋的徐达和常遇春等,都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例子。虽然成功的背后有许多因素,但功成名就后,许多曾并肩作战的忠诚将士,也会在权力的角逐中遭遇皇帝的猜疑与防范。
三国时期的赵云,以七进七出的英勇事迹闻名,但当刘备去世时,赵云却遭遇了刘备的劝告:“子龙不可重用!”这个决定令人费解,因为刘备一直以仁德著称,如何会这样对待陪伴自己多年的老将?其实,刘备的做法源自他作为帝王的深思熟虑和不得已的权衡。
赵云初露锋芒
东汉末年,朝廷动荡不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各地豪杰纷纷崛起,争权夺利。虽然刘备处境困窘,但他毕竟是皇族后裔,而且有仁德之名。那时的赵云并未选择跟随刘备,而是投身于公孙瓒,支持袁氏势力,希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
当时刘备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而赵云则跟随公孙瓒,为了他的理想而努力。赵云才华出众,刘备也曾试图招揽他,但赵云并未心动,直到公孙瓒在与袁氏的战争中失败,赵云才转投刘备,成为了他麾下的一员猛将。
随着刘备势力的扩展,赵云的战功也逐渐声名远扬。最著名的事迹之一就是“长板坡单骑救主”。当时刘备在新野遭遇曹操的追击,形势危急。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备不得不暂时抛下妻儿,赵云却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闯入敌阵,救回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赵云甚至把年幼的刘禅绑在胸前,穿越重重包围,在曹军中来回冲杀,曹操都为他的英勇而感叹,特地命令手下不得伤害赵云。
这次英勇表现,令刘备十分感动,深感赵云的忠诚与勇气。刘备眼含热泪,把刘禅摔在地上,表达自己差点害死赵云的愧疚,赵云的忠诚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心中的疑虑开始显现,赵云的强大也渐渐让他感到不安。
不可避免的帝王猜忌
刘备对赵云的忌惮,起初源于一次战后的对话。那时,刘备刚刚平定益州,打算将一些土地和财富分发给有功的将士们。然而,赵云却表示反对。他认为,刘备和他的将士们并不是为了私利而打天下,而是应该为了百姓的福祉。赵云提议,应该将土地分给益州的百姓,而非将其分给将士。刘备虽听从了赵云的建议,但心中却开始对赵云产生些许不安,认为赵云的理想和自己有所不同。
不过,刘备仍然维持着对赵云的恩情,赵云依然在许多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刘备最终对赵云心生忌惮,特别是在关羽去世后。
关羽的死对刘备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刘备听到噩耗后,怒不可遏,几乎立即准备出兵报仇,但赵云却劝阻他,指出如果此时发生内讧,吴蜀联手的局面将会被破坏,最终会导致曹操的胜利,天下大乱。赵云的劝阻令刘备深感赵云的忠诚和智慧,但也进一步让刘备意识到,赵云的能力和忠诚,可能会对刘备的儿子刘禅构成威胁。
除此之外,早在赵云救回刘禅和甘夫人时,曹操就曾对这个勇猛的将军产生过兴趣。刘备看在眼里,心中难免生疑,认为或许赵云的这次英勇突破,也有曹操暗中支持的成分。虽然当时刘备深感赵云的忠诚,但心中那颗疑虑的种子已经悄然生根。
当权者的猜疑和防范,往往是渐渐积累起来的,直到最终爆发。
帝王的深思熟虑
当刘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病重的他在白帝城托孤时,除了要求诸葛亮辅佐刘禅以稳定政权外,还特别叮嘱诸葛亮:“子龙不可重用!”这句话如果赵云在场,恐怕会让他心如刀割。
刘备的这番话并非完全不信任赵云,而是出于帝王的深思熟虑。刘备清楚赵云是忠诚的良将,然而,他也意识到,赵云的忠诚虽然无可置疑,但面对刘禅的软弱和无能,赵云未必能与刘禅建立同样的关系。刘备知道自己儿子的能力有限,他曾多次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无法胜任,便由诸葛亮代为出将入相。赵云的忠诚或许会令他竭力辅佐刘备,但若是换作无能的刘禅,局面可能会不同。因此,刘备不得不对赵云抱有戒心。
这种帝王对功臣的猜疑,并非个别现象。像刘邦身边的韩信一样,虽然韩信在开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最后依然被吕后所害。这其中,刘邦的心思和权谋也有一定的责任。刘邦曾因宠爱戚夫人,想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继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吕雉母子,因为他认为吕雉心狠手辣,能保护王朝的稳定,而戚夫人过于软弱,难以应对那些权臣的挑战。
最终,刘备也未能实现他复兴汉室的梦想,诸葛亮死后,刘禅昏庸无能,被魏国所囚禁,还说出了“乐不思蜀”的话。此时,再也没有了常胜将军赵云,也再没有人能将刘氏家族从困境中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