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日本的土地,游客们往往会注意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密密麻麻的电线杆和天空中交错缠绕的电线。 这些电线杆不仅存在于乡村小巷,就连东京这样国际化大都市的街道两旁也随处可见。
根据统计,日本全国约有3500万根电线杆,相当于平均每3.5个人就拥有一根电线杆,这个密度让日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线杆大国”。
然而当日本人来到中国旅游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许多中国城市的天空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电线杆的身影。 这一现象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好奇:为什么中国要放弃造价低廉的电线杆,选择成本高昂的地下电缆呢?
日本成为电线杆大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二战结束后,日本许多城市在战火中变成废墟,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快速恢复电力供应,日本选择了成本低、建设速度快的电线杆作为临时解决方案。
当时日本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昂贵的地下电缆铺设。 电线杆建设不需要复杂的地下工程,只需挖坑埋杆即可完成,这极大加快了电力设施重建速度。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电力需求急剧增加。 原本作为临时措施的电线杆被大量复制,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电线杆网络。
据资料显示,日本每年仍以约7万根的速度新增电线杆。 在东京的一些街区,电线杆之间的距离甚至不足20米,空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电线。
这些电线杆已经成为日本城市风貌的一部分,甚至衍生出了独特的“电线杆文化”。 东京练马区立美术馆曾举办“电线绘画”展览,展出以电线和电线杆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并出版了《电线绘画》作品集。
许多日本画家通过绘画表达对电线风景的喜爱,描绘从明治初期到现在一直作为城市象征的电线、电线杆和架空线。 有日本民众认为,电线杆使得城市风景更有韵味,是“有日本特色的风景”。
2014年,有推进无电线杆化的团体公布了两张图片,是以富士山为题材的葛饰北斋的名画《凯风快晴》,一张是原图,另一张是加上电线和电线杆后的。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者竟然得到许多网民的认可,认为名画上添加电线别有风味。
中国在城市电力铺设方面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增电力线路主要采用地下电缆方式。 这一选择基于对两种输电方式的全面评估。
从技术角度看,电线杆输电最大优点是建设周期短、成本低,且后期维护简单。 电线杆的造价相对便宜,而且后期维护的费用也较少。
但电线杆输电的缺点也很明显。 电线杆裸露在外,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如下雨天可能发生漏电,危及行人安全。
城市中种植的树木如果不及时修剪,枝条触碰到电线杆,也可能导致短路甚至伤及路人。 在极端天气下,如台风或地震,电线杆可能倒塌,导致电力中断甚至引发事故。
相比之下,地下电缆采用铜线作为导体,外部包裹着厚厚的保护壳,可以有效防止漏电,即使被水淹也能正常工作。 这种地下铜线的输电方式明显更加安全,事故率也较低。
但地下电缆的劣势同样明显。 其造价成本高,因为需要采用铜线并进行特殊设计,还要进行开挖沟槽、预埋等复杂工序。
整体建设成本大约是电线杆的7倍以上,有些地区甚至可能高达10倍以上。 而且地下电缆的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找到故障点并进行反复开挖修复,维护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
电缆的输送容量主要由容许电流决定,而容许电流受电缆绝缘体容许温度的限制。 为了提高容许电流,电力电缆多采用油、水或空气进行强制冷却。
用于交流输电时,由于电容电流较大,输送容量和传输距离都受到一定限制,需采用无功补偿装置,因而增加了投资。
中国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突破。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实现500千伏交流电缆线路运行。 成立于2006年的江苏安靠智电公司,成功研发出500kV电缆连接件,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并参与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
500kV是电缆输电目前投入商业化运行的最高电压等级。 2015年,该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出220kV-1000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2017年又将输电功率提升至1100kV,填补了国内和国际空白。
中国和日本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台风和地震频繁。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地下电缆表现出明显优势。
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倒下的电线杆和电线堵塞了道路,使灭火、救护和物资运输受阻。
政府部门针对受灾群众的问卷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在逃生时曾受到倒下电线杆的阻碍。
即使没有自然灾害,电线杆妨碍交通的事也频频发生。 人行道和车道边的电线杆对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是潜在危险因素。 为了避开电线杆,行人与自行车相撞或自行车撞上电线杆的事故时有发生。
2019年日本千叶县遭遇强台风时,大风导致许多送电线和电线杆倒塌,供电系统严重受损,造成包括东京首都圈在内的93万户用户大停电。 这类事件在日本东南沿海地区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地下电缆能有效避免极端天气的影响。 由于埋设在地下,电缆不受大风、冰雪等气象条件的影响,供电可靠性高。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