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确实可以说是因为财政困窘,尤其是穷死了,虽然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但实际上,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政府自作自受,自己造成的。
根据《万历会计录》记载,万历前十年(1572-1582),全国的财政收入平均约为1810万两,虽然远不如宋朝时的5000万两,但在大明王朝成立后的276年中,这已经是最高的收入水平了。尽管如此,财政仍然捉襟见肘,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 明朝的财政开支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边镇的粮饷,占总支出的44.58%,约806万两。这些军费支出主要用于保障十三个重要的军事重镇,特别是宣府、大同和榆林等,负责保护首都北京的安全。毕竟,国家的安全是最为关键的,因此这些军事开支在当时也合情合理。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皇室的庞大开销。以万历前十年的数据为例,皇室的支出高达737.94万两,占总支出的40.77%,几乎与军事支出持平。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这个数字更是飙升至1526万两,占比52.89%,令人震惊。 那么,明朝的皇帝真的都沉迷奢侈、挥霍无度吗?其实并非如此。像朱元璋、朱高炽、朱见深、朱佑樘、朱由检这些帝王,在生活上都是节俭之人。即使是万历帝,他虽然长期不上朝,也并不以奢靡著称。那么,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呢? 实际上,用于支撑皇宫的内府开销仅占11.01%,虽然这个数目也不小,但与其他王朝相比,并不算多。真正占据大头的是宗藩禄粮,即对亲王和王族的俸禄,达到总支出的29.76%,约539万两。 这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像汉、唐、宋这些大一统王朝,宗藩禄粮的支出通常占财政的10%到15%,远低于明朝。明朝的这种开支模式,与朱元璋的决策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他深知饥寒交迫的滋味,因此特别关照后代的生活。他制定了一套史无前例的俸禄标准:从十岁起,皇子就开始领取工资,结婚时由国家负担房屋、婚礼等费用。封王后,年俸更是高得惊人,几乎是最高级官员的七倍。而且,皇族后代的所有生活费用都由国家承担,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 甚至,像唐宋时代的宗室子弟,几代后就可能自生自灭,而明朝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宗室后代,这使得当时的民众感叹: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这些待遇,民众虽然能理解,毕竟大明的江山是朱元璋打下来的,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朱家的人口增长竟然如此惊人。 虽然朱家缺乏长寿基因,但其生育力确实惊人。例如,庆成王朱钟镒就在弘治五年时,已生育子女94人。更离谱的是,他的孙子辈已经多达136人。此后,朱钟镒的后代还刷新了纪录,某位王爷的儿子数竟然超过100个,曾孙竟然多达720多人。如此庞大的家庭,每次聚会时,都需要专人介绍,令人目不暇接。 到正德年间,庆成王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宗室有多少了,向皇帝报告时,甚至感到焦虑,要求各府核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皇族人数膨胀得极为迅速。仅仅是朱元璋开始时封的亲王和将军就有49位,而到嘉靖年间,皇族人数已经达到近两万人,万历三十二年更增至八万人。这仅仅是高级皇族的数量。 根据人口学家的研究,明朝末期,朱元璋的子孙已经接近百万。而根据推算,明宗室的人口每三十年增长一倍,增长速度远超普通民众。 如果我们拿清朝的情况做对比,尽管清朝的国运持续了二百多年,满洲的皇族数量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起,数量远多于明朝,但到清朝灭亡时,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也仅有两万九千多人。 朱家的生育能力之强,的确让人震惊,而这与其抑藩政策密切相关。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历代皇帝便加紧对宗室的控制。为了防止亲王们联合地方作乱,皇帝严格规定,亲王们不得出府,连出城扫墓都必须得到批准。更有二王不相见的规定,意图隔离各个王府,防止联合叛乱。 这些制度使得王爷们几乎没有自由,成了高级囚徒。为了增加收入或娱乐,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生孩子。于是,王府内妻妾成群,生育成为了他们竞争的手段。然而,与皇族的巨大支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员的俸禄极其微薄。明代官员的俸禄仅占总支出的0.63%,远远低于其他王朝。 举个例子,正一品官员的月俸大约为87石,折合现代货币大约是1万多元,而正七品官员的月俸仅为7.5石,相当于900元不到。像县长这样的位置,月薪连千元都不到,这样的俸禄使得许多官员生活困难,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 所以,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官员,像孔友谅,面对贫困和压力时忍不住向皇帝诉苦,甚至表示自己勉强维持生计。而即便是像张玮这样的清官,最后也因经济困境死于贫困,家里没有足够的钱葬身。 可见,明朝的财政困境,除了皇族的奢侈外,还有官员的贫困,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