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这个朝代常让人感到既有好感又有反感。一方面,明朝的皇帝们展现出了极强的骨气,尤其是在面对外族侵略时,他们敢于拼死一搏,展现出了不怕死的勇气。尤其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精神,令人感到无比钦佩。然而,当提到明朝的刑罚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明朝的刑罚手段极为残忍,尤其是殉葬这一制度,受害者众多,堪称最残酷的之一。
明朝的殉葬制度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时代。朱元璋废除了许多元朝的刑罚,但却保留了这一残酷的做法。并不是每位皇帝死后所有嫔妃都要殉葬,只有那些有子嗣或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嫔妃才可以免于此刑,目的是避免伤害那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及其家属。然而,对于那些未曾有过贡献的女性来说,殉葬无疑是一场灾难。
其中有一个悲惨的例子,那就是年仅14岁的郭爱。她在进宫仅20天后,就被迫随明宣宗朱瞻基一起殉葬。尽管她年仅14岁,但从小便非常聪明,尤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远超同龄人。当时,许多大臣在为皇帝挑选宫女时,郭爱不幸被选中。
尽管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深得民心的皇帝,他在位十年期间,不断抵抗外敌,积极发展国内力量,被誉为“仁宣之治”的代表之一,但好皇帝往往命运多舛,宣宗在38岁时去世。郭爱刚刚进宫20天,便被列入了殉葬的名单。
在她临终之前,郭爱曾留下了一首绝命诗《绝命词》,其中写道:“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者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这一事件被《明史后妃列传》记录下来,但对于其中的真实性,许多史学家表示怀疑。另一部《名媛诗归》中的记载与《明史》有所不同,称郭爱并非14岁,而是21岁时因病去世,死后才被追封为嫔。
由于这些不同的记载,出现了另一种版本的解释,认为郭爱去世的时间和宣宗的去世时间接近,编撰者将两者的故事混淆在一起。虽然郭爱确实是“入宫二旬而卒”,但是对于她因病去世的说法也存在疑问。后宫中的妃子和宫女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身体不佳者很难进入宫中。郭爱在入宫20天后便因病去世,这一事实引发了很多疑问。
因此,许多专家推测郭爱可能并非因病去世,而是遭遇了上级的干预或是被毒死。还有传闻称她写了一首作品《连就连》,其中有一段歌词写道:“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然而,这首词是否真出自郭爱之手,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
据说,在郭爱即将陪葬前的几天,这首《连就连》被她托人送给了心爱之人。她收到后,痛哭了一整天一夜。令人动容的是,在郭爱去世后,她的这位心上人也随之自尽,以避免让她在奈何桥上等三年。这个版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许多人,也让不少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流下了眼泪。然而,至今这个版本的故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普遍倾向于认为郭爱是因病去世。
无论哪种版本更接近真相,明朝的殉葬制度无疑导致了无数无辜少女和嫔妃的死亡。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开启的殉葬制度,确实害了这些年轻女子。而如果抛开历史背景来讨论,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那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版本,至少它赋予了郭爱一个深情的爱情结局。毕竟,能够有一个如此深情的情郎为她殉情,是一种无奈却坚定的爱情。而对于这个故事,你更倾向于相信哪个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