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目前被认为是史前王朝。因为至今没有发现能证明夏朝存在的文字资料,许多学者将其归类为史前王朝。夏朝的具体起源,特别是它的建立者,一直存在着争议,究竟是禹还是启建立了夏朝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关于夏朝建立者的争议,主要源于历史文献的不同解读。现代的历史课本普遍认为,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科书中,则是将夏朝的建立者标注为禹的儿子启。这两种说法都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因此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要理解这个争议,我们需要从夏朝的性质入手。与商周那样有着完备政治制度的王朝不同,夏朝的政权结构更像是部落联盟。虽然夏朝的王位是世袭制,但这与原始部落的首领选举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夏朝并没有像商朝那样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具有强大治理能力的中央集权体制。虽然夏朝在当时的中国境内影响深远,但它依然保留了部落联盟的形式。夏朝之下,依然存在着许多部落,它们由各自的首领领导,但都接受夏后氏的统治。
夏朝的这个特殊阶段,让我们无法像考古学家发现商朝的甲骨文那样,找到直接的文字资料来记录历史。这也给我们研究夏朝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或许当时确实已经有文字存在,但由于大规模的考古发现尚未进行,导致夏朝的历史存在较多的空白。因此,夏朝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始终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么,夏朝的建立者究竟是禹还是启呢?根据《史记》的记载,帝舜推荐禹继承天子之位,禹成为了继承人。这段文字描述了舜和禹交接时的情形,说明禹被推举为王继承人,并在舜去世后,顺利接任了天子的位置。禹继位后,国号定为“夏后”,从这段记载来看,《史记》显然认为夏朝是由禹建立的。
但另一方面,启作为禹的儿子,也被认为是夏朝的创建者之一。启是根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课本成为夏朝的建立者的,而在那时的教科书中,启被视为夏朝的开国君主。这个观念一直存在了二十年,直到2001年课本修订,才将夏朝的建立者定为禹,这一改动也受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影响。断代工程发布的“夏商周年表”明确指出,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然而,这样的修改并非没有争议。笔者认为将夏朝的建立者定为禹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因为这忽略了当时政治体制和国家形态的变化。比如,良渚文明的出现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但良渚并不完全符合“世袭制”的定义。国家的定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在变化,所以以今天的标准去定义夏朝的开国君主,并不完全严谨。
此外,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禹时期的政权并不是完全的世袭制,尽管禹的国号为“夏后”。在禹晚年时,他先后推举了皋陶和伯益作为继承人,这表明在禹统治期间,领导人仍是由推举产生的,而不是由世袭制规定。直到启继位,夏朝的王位才真正转变为世袭制。
启继位后,他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启并没有像禹那样得到部落的普遍认同,因此他需要通过讨伐不服的部落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启的这些军事行动使得他成为夏朝的实际建立者,并且通过这些战斗,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王朝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启的确可以被视为夏朝的创立者。
综上所述,关于夏朝的建立者是禹还是启,历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禹作为夏朝的奠基者,和启作为其真正的创立者,两者各有支持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夏朝的建立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由单一的历史人物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多次政权交接和结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