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秦朝灭亡的导火索。从那时起,秦朝各地的起义纷纷爆发,刘邦也在这个背景下崭露头角,他带领着一百多人的队伍攻入了丰县。然而,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是因为他带领的900多名壮丁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受到皇命追责,面临斩首之罪,最后迫不得已发动了起义。
与陈胜吴广类似,刘邦当时也负责押送壮丁的工作。他们两个分别是亭长和屯长,这些职位在当时相当于十四品小官。公元前210年10月,刘邦正带着数百名壮丁前往骊山服役,但他仅到达丰县时,就解散了队伍,带着十几个心腹逃往芒砀山起义。而陈胜吴广则是在第二年爆发的起义。那么,刘邦与陈胜的情况看似相似,都是违抗了皇命,为什么刘邦没有像陈胜那样立即起义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刘邦的出身和性格。历史上的刘邦早年并非显赫人物,他只是一个泗水亭的亭长,职务微不足道,级别只有十四品,远不如县官。在当时,刘邦的生活方式并不算正派,他和一群狐朋狗友整天吃喝玩乐,毫不务正业,因此也并不受人重视。不过,有一个叫吕公的人却看到了刘邦的潜力,他认为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成大器。吕公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吕家当时是当地的豪门大族,这对刘邦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当时已经35岁,而吕雉只有20岁,这段婚姻在当时看来有些不寻常。
尽管刘邦早年显得有些“流氓气”,他的人际关系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一些富豪和谋士。历史上著名的萧何当时也在刘邦的朋友圈里。现在回过头来看,刘邦与陈胜的情况相似,都是因为没能按时将壮丁送到指定地点而犯了同样的错误。可为何陈胜选择了造反,而刘邦却没有?
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刘邦并没有走到非造反不可的地步。刘邦押送的壮丁经过一路逃跑,抵达丰县时,剩下的人数已经不多。刘邦意识到即使将这些人送到目的地,他也将面临朝廷的处罚,甚至可能被杀头。于是他果断解散了队伍,带着心腹逃到了芒砀山。芒砀山地理位置偏僻,位于泗川郡和砀郡的交界处,是一个难以被追捕的地方。对于刘邦来说,这个地方为他提供了生存的机会,这也是他未立即造反的原因之一。
其次,虽然刘邦有起义的想法,但他并不愿意成为“出头鸟”。当时,秦始皇刚刚去世,虽然政权的力量有所削弱,但秦朝的统治依然强大。如果刘邦此时带头起义,他将成为朝廷的死敌。而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爆发,但最终他们的结局是失败,性命也因此丧失。从这一点看,刘邦的审时度势非常到位,他知道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第三,刘邦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他的朋友中有许多富裕的土豪和豪门,例如他的岳父吕公,吕家是当地的显赫家族。如果刘邦贸然造反,这些支持他的人也会受到牵连,甚至可能遭遇家族的毁灭。此外,刘邦已经有了家庭,吕雉为他生下了孩子,如果造反成功,他的家庭也可能因此破裂。因此,刘邦并不急于造反。
然而,在第二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全国各地的反秦起义迅速蔓延,朝廷忙于应对起义,难以顾及每一处。而刘邦此时带领着仅一百多人攻占一个小县城,正好利用了朝廷的空虚,顺利进入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