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国、秦军和秦朝,大家通常会想到它们的强大和无敌。许多影视作品,如电影《英雄》和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往往将秦军描绘得非常锐利和不可战胜。然而,随着考古证据的不断揭示,我们逐渐发现,秦军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强大,甚至可以说,它在许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的状态。
我们常常天真地认为,能够一统六国的秦军,一定是拥有强大实力的。正如历史学家武起所评价的那样,秦军的作战方式是散阵自斗,这意味着秦军在作战时像一群没有统一指挥的乌合之众。在当时,阵法和战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然而秦军却采取了分散作战的方式,这样的作战方式,怎么可能在当时击败六国?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或许是我们了解秦军真实情况的最好证据。兵马俑的制作,是依据当时秦军的实际装备和作战方式进行的,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秦军的战斗样貌。以兵马俑的一号坑为例,其中的前三排陶俑主要是轻装弩手,而步兵则被安排在阵营的中后方。步兵们所持的武器种类繁多,包括剑、矛、戈、铍等,看起来武器五花八门,种类多样。并且,这些武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布置在整个军阵中。 这表明,秦军采取的主要是小分队作战的形式,士兵们彼此间虽然有一定的配合,但更多的是各自为战。这种作战方式,或许正是武起所说的散阵自斗。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阵相比,秦军的作战方式显得有些落后。当然,尽管秦军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它与其他战国七雄的军队相比,还是略显先进一些。秦军之所以能够表现得相对强大,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其他国家军事上并未做出太大的进步。战国时期,秦国虽然地处边陲,但通过变法和军事改革,逐渐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民众支持,这使得秦国能够逐步统一六国。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周朝的胜利曾依赖于战车等军事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各国军事竞争的关键。春秋争霸的实质,是各国之间在进行类似车轮大战的较量,步兵和骑兵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就像现代的步坦协同作战一样,当时的战车相当于坦克,但战车在战斗中的作用远远不如现代坦克那么重要。 直到战国末期,步兵才逐渐成为军中的主力,战车则退化成了辅助性的指挥工具。自魏武卒开始,强大的步兵披甲持弓弩,为各国开疆拓土,步兵作战时更需要灵活的队形,只有面对骑兵冲击时,才会将队伍组织成方阵进行抵挡。 散阵自斗这种战术,其实是战国后期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在某些方面,秦军甚至不如其他国家的军队。归根结底,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通过变法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和民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