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是指外来人群在北京打拼谋生的代名词,反映出在北京生存的困难。其实,在清朝时期,刚刚进入仕途的京官们也算是“北漂”一族,他们在京城的生活同样充满了艰辛。租房、交通、应酬三大支出使得这些初到京城的官员们感到力不从心。
事实上,清代京官的生活状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峻。除了租房、交通和应酬这些支出,官服的费用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经济压力。那么,刚入仕途的京官们,在官服上究竟要花费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算一笔账。
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以其繁琐和严格著称,清代的冠服制度尤为细致,堪称历代之最。清代的官服款式、颜色、材质、饰物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官帽就分为根据季节使用的暖帽和凉帽,也有根据功能分类的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
由于官员的品级不同,帽子的形状、颜色和材质都有严格的差别,绝对不允许越级使用。根据《清史稿·舆服志二》的记载,雨冠的颜色和材质也严格分配:一至三品的文武官员、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翰林院的官员,都需佩戴红色雨冠;四、五品官员则是红色中带有青缘;七至九品官员,则使用青色为主,红色为边缘。
至于官服,根据场合可以分为朝服和吉服;按季节分为冬夏两种;按用途分为日常服和出行服。不同品级的官员在官服的用色和补之团上都有明确规定。《大清会典》甚至将高级官员朝服外面的端罩分为八个等级,依据其质地、皮色以及内里带子的颜色来区分身份。
官服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因此在用料上也十分讲究。例如,端罩的质地可能使用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皮、红豹皮、黄狐皮等贵重材料。官帽上的顶珠也都是用宝石等贵重材料制作。甚至官帽的檐边,也必须使用名贵的皮料来制作,丝毫不容忽视。
按理说,官服作为一种工作服,应该由朝廷统一发放。但实际上,清代的官服必须由官员自行购买,甚至连皇帝所赐的服饰配件也得由官员自掏腰包。
在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皇帝赏赐官员花翎,甚至是御赐黄马褂。虽然皇帝并不会直接赐予实物,但会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资格,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赏赐的物品仍需要官员自行购买。
有人可能会觉得,官服的种类虽然多,但换不了几次,应该不至于成为负担吧?如果是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清代的官服种类繁多,而且更替也非常频繁。《清史稿》记载:“每年春季用凉朝冠及夹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缘皮朝衣。三月和九月之间,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礼部酌定统一规定。”这意味着官员每天穿什么衣服,完全由朝廷安排,而非自己决定。晚清军机大臣王文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一年内更换服饰的次数:
光绪六年,王文韶担任户部侍郎,进入军机处,常常需要出入宫中。他记载,正月初一他穿蟒袍补褂;正月十五日穿貂褂;三月十二日换绒冠夹领湖色衫……在短短三个月内,他就换了十一套衣服,平均每九天就换一次。
尽管王文韶是高官,这种服饰频繁更换的情况不代表一般中低级京官的处境。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官服制度的严格和复杂。
对于那些刚刚进入仕途的官员来说,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官服,确实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许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官员不得不选择租用官服,这样他们一整年身上穿的几乎没有一件是自己的。因此,清代的京官生活相当艰苦,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不如如今的一些“北漂”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