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发生了著名的“靖难之役”,而围绕着朱标、朱棣和朱允炆三人继位问题的争论,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朱元璋。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朱元璋选太子的角度来探讨。
其一:五个嫡子的争议
朱元璋选择太子时,必然是以嫡子为优先考虑。也就是说,继承人的人选必须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五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这五个嫡子,竟然都存在争议。据《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朱标、朱樉和朱棡的生母竟然是李淑妃!这可引起了轰动,毕竟所谓的“太常寺(司)”是掌管宗庙祭祀和礼仪等重要事务的机构,极具权威。
尽管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后,将“太常寺”改为“太常司”,但其职能并未改变,南京的“太常寺”在信息权威上依然至关重要。后来,有人提到,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而是碽妃所生,且碽妃还是朱橚的母亲。因此,朱棣和朱橚才是亲兄弟。这样一来,五个嫡子的身份竟都变成了“庶出”,这让人不禁想象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时会有多么震惊。
然而,《南京太常寺志》的记录似乎是个误会。根据考证,朱标出生于1355年,而李淑妃的父亲李杰直到1356年才投奔朱元璋,可见李淑妃不可能在朱标出生之前嫁给朱元璋。并且根据李杰的墓碑记载,李杰比朱元璋还小三岁。由此可见,这完全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解。所以,依据《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才是合法的太子人选。至此,太子人选只剩下这五位儿子。
其二:立长还是立贤?
在古代,帝王选择继承人,通常有两种标准:“立长”和“立贤”。尤其是在汉朝和三国时期,立长子继位的传统更为显著。即便是曹操,也最终选择了立嫡长子曹丕,而不是他认为更贤能的儿子。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其实并不需要在这两者之间纠结,因为朱标既是嫡长子,又被广泛认为是最贤能的儿子。即便后来朱元璋意识到,朱棣在某些方面和他相似,但他依然没有更换太子的打算。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从“类我”的说法说起了。朱元璋有两个解读:“类我”可以理解为“贤者”。就像李世民曾经称吴王李恪为“类我”,表示他和自己非常相似,极具能力。其次,“类我”也可以解释为“不合时宜”。康熙时期,尽管八爷最像康熙,但最后康熙依然选择了雍正。为什么?因为康熙认为此时“类我”并不合适。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朱棣“类我”是第二种解释。朱元璋在培养朱标时,让他学习文武并重。例如,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寓意着他将继承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而朱樉娶了王保保的妹妹,以此解决漠北问题。相比之下,朱棡娶了名将谢成之女,但远不及常遇春的威名。朱棣则与徐达之女成婚,并且被派往北疆管理事务。五子中,朱标最符合“立长和立贤”的标准,因此朱元璋选择了他作为继位人选。
其三:朱标死后为何传位给朱允炆
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竟然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而不是选择朱棣,这让人感到困惑。更为难以理解的是,朱允炆似乎并不成熟,甚至被认为不靠谱,这也是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直接原因。
但朱元璋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其实,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始终认为,“燕王类我”。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自己这种风格和手腕,只适合特定的历史阶段,并非一种长久的治国之道。他之所以给朱标那么大的权力,实际上是让他在继位前成为一个重要的“缓冲器”,使得朝中大臣们对未来的继位充满希望。而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认为,虽然朱棣性格和他类似,但他的做派已经不适应当前局势。
当时,朱元璋提到“燕王类我”时,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应。刘三吾等人认为,虽然太子去世,但还有皇太孙朱允炆可以继位。听到这些反对的声音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以至于流泪离开了朝堂。事实上,朱元璋意识到“类我”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大臣们对他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于是,他最终决定让朱允炆继位,这其实是一种妥协和权衡。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朱允炆最终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后续一系列变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