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里的能人,诸葛亮和司马懿绝对是绕不开的两个。一个鞠躬尽瘁,一个隐忍善谋,可你知道吗?他们俩都曾带兵平定过边疆叛乱,可这结果,简直是天差地别。
先说说诸葛亮平西南吧。那时候刘备刚死,南中那些豪强就撺掇着孟获闹事,半个蜀汉的地盘都快要不保了。换别人说不定就硬打硬杀了,诸葛亮偏不。七擒孟获的故事咱都听过,可我总觉得,这故事里最妙的不是诸葛亮的计谋,是他那份“留余地”的心思。
你别说,曲靖那边现在还有当年战场的痕迹,甚至有诸葛亮和孟获的浮雕,刘开渠大师亲手题的字。这就有意思了,要是当年诸葛亮把南中杀得鸡犬不宁,当地人能这么记着他吗?肯定不能。他平定叛乱后,没派自己人去当“土皇帝”,反而让孟获他们继续管着自己的部落,只是派官吏教他们种庄稼、学文化。
我记得以前去云南旅游,导游说当地有些老规矩,还带着点蜀汉时候的影子。这才是真本事啊,不是把人打服,是让人从心里认你这个“朝廷”。后来蜀汉连年北伐,南中不仅没再闹事,还源源不断地送粮食、送兵源。你说这仗打得值不值?太值了。西南那片土地,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汉人王朝稳固的后方,往后千年,不管朝代怎么换,那里都是中原的一部分。
再看司马懿平辽东,那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公孙渊在辽东闹独立,司马懿带着大军过去,没几个月就打下来了。可他接下来干的事,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后背发凉。破城之后,直接把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杀了,光首级就堆了一座山,还把辽东的百姓往内地迁。
当时我看到这段史料的时候都愣了,这哪是平定叛乱,这是把辽东给“刮”了一遍啊。他是把公孙渊的势力彻底灭了,可辽东那片地也空了。没过多久,鲜卑人就趁机占了进去,后来成了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大麻烦。你说这算什么平定?不过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其实吧,这俩人的差别,根子就在“心思”上。诸葛亮想的是“守业”,是把边疆变成蜀汉的助力;司马懿想的是“固权”,只要眼下没人敢闹事,至于以后怎么样,他根本不管。毕竟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怎么在曹魏站稳脚跟,辽东只是他邀功的筹码。
有次和朋友聊起这事儿,朋友说司马懿太狠,可我觉得不止是狠,是短视。诸葛亮在西南搞的那些“小动作”,教农桑、兴教育,看着慢,实则是把汉人的根扎在了那里。后来哪怕蜀汉灭了,那些被教化的部落,也还是认中原王朝的。
你发现没?历史有时候特别公平。诸葛亮平西南,留下的是“民族团结”的底子,千年后还有人念他的好;司马懿平辽东,留下的是一片狼藉,除了史书上冰冷的记载,没什么人记得他的“功劳”。
刚才说错了,不是没人记得,是记得的都是他的狠辣。就像治理家一样,你是把家里的人都拢在一起好好过日子,还是靠打骂让别人怕你?结果一目了然。
蜀汉后来亡了,但诸葛亮在西南种下的种子,一直都在。那些地方的人,慢慢成了汉文化圈的一部分,这才是最厉害的“平定”。而司马懿呢?他赢了当时的仗,却输了长远的局。辽东后来反复动荡,跟他当年的滥杀脱不了干系。
真的,有时候我就想,同样是顶尖的谋士,格局差得也太远了。诸葛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司马懿顶多算“功在当代,祸在后世”。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成了千古名相,而司马懿,总让人觉得少了点温度吧。
你们说,要是当年司马懿学诸葛亮的做法,辽东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反正我是觉得,治理边疆这事儿,从来都不是靠刀子,是靠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