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在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主力师,分别是115师,120师,以及129师。
特别是作为全军主力的115师,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支部队真不愧是传奇之师,解放战争时期两大野战军,都是来自115师,甚至到了建国后,从这支部队里面走出了三位元帅,以及三位大将。
可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同时,115师为何会在成立仅仅几个月后,就迅速解体分家?并最终一分为三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根据资料显示,115师是由红一军团,红15军团,外加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整编而成,下辖343旅和344旅。
部队成立后,林帅出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陈光任343旅旅长,徐海东任344旅旅长。除此之外,还有黄克诚、肖华、陈士渠等大名鼎鼎的将帅在师部任职。
彼时的115师可谓是群星云集,他们也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在山西抗日前线即将崩溃之际,用一场平型关大捷改变了战争走势。
可惜的是,这支部队并没能继续复制平型关大捷的辉煌,因为取得大捷之后的次月,115师就接到了中央的指令,开始了分家之路。
首先,在1937年10月,副师长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两个队、特务团等部队,以及一批干部共3000多人,按照中央的指示,单独出去创立晋察冀根据地。
经过一番的商议,聂荣臻率领两三千人来到三省交界处,不久晋察冀军区成立,意味着115师一分为二。
聂帅带走部分部队之后,师长林帅带领115师的主力,南下五台开辟了吕梁抗日根据地。
第二次分兵,发生在1938年春。当时林帅意外受伤离任,陈光代理师长,115师再次迎来一次巨大的变化。
根据中央指示,由罗荣桓等人带领115师主力,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地区,与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在罗帅的带领下,山东八路军迅速壮大,成为了日后东北野战军的班底。
至此,115师实际上被一分为三,早先带队发展晋察冀的聂荣臻一部,以及前往山东的罗荣桓一部,还有剩下一部分,当年划归八路军总部的344旅,后来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在司令员黄克诚率领下,挺近华中地区。皖南事变之后,编入新四军,番号为新四军第五师。
虽说部队分家了,但各部的发展过程都相当顺利,除了山东的部队日后发展成为东北野战军外,晋察冀军区在聂荣臻的领导下,也逐渐发展壮大,后来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直接隶属于解放军总部。
虽说后来华北野战军,并没有成为第五野战军,但实际上与野战军的性质差不多,单单一个115师,就发展出了两大野战军团,这实在令人感到惊讶。
既然分开都已经这么强,那么原本合在一起的时候,是否会更加强大呢?
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何会一次次的,将115师拆分到各地发展呢?
其实115师的分兵,在平型关大捷之后,毛主席就开始考虑了。
从表面上看,平型关大捷是115师胜利了,但我军主力部队,伏击日军辎重后勤部队,结果歼敌1000,自损600的惨胜,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是打不起的。
因此毛主席并不希望这样的战斗继续打下去,他还是提倡游击战,争取以最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
当时华北正面战场的抵抗已经结束,毛主席认为不会再有大战,因此才会命令聂帅带领115师一部,前往敌后,开辟晋察冀根据地。
就是希望利用太行山的地形,牢牢牵制着敌军,既能防止敌军继续深入,威胁到陕西等地,还能通过敌后抗战,牢牢牵制在华北的敌军。
结合当时的情况,115师是有足够条件执行这个战略的,本身实力雄厚的115师,也经得起这番分家,部队上下也十分支持中央的决议。
后来,山东抗日局面迟迟打不开,毛主席下达了“派兵去山东”的命令。最终,这个任务再次落到115师身上,决定由罗荣桓率领115师主力,挺进山东。
在罗荣桓元帅的带领下,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成立山东军区。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已经发展到27万人,民兵更是高达50万。要知道,当年罗帅带来的115师主力只有3000多人啊。
罗荣桓在山东的6年,堪称奇迹。他把一支小部队,发展成了一支雄踞一方的大军。这不仅改变了山东的局势,更成为了后来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班底,为全军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不论是聂荣臻,还是罗荣桓,他们都很好完成了中央制定的战略,带领分家出来的老115师部队,在华北、山东打开了局面,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并最终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上一篇:马术比赛,给不给马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