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宋以来,三公和三孤就成为了官员最高的荣誉头衔。其中,“三公”指的是太史、太傅、太保;“三孤”指的是少师、少傅、少保。直到明代之前,三公、三孤都是正一品的加衔,官员上朝时,三公、三孤通常站在最前排,宰相和亲王则排在第二排,可见这些头衔的地位是何等崇高。
到了明代,三孤被定位为一品,而三公则成为了仅存的正一品加衔。根据明代的情况来看,内阁大学士经常获得三孤加衔。一般来说,能升至少师职位的人,官位已经是顶尖的了。在明朝,虽然三公的数量多达50多人,但文官中只有张居正一人担任过太师一职。
明代官员大致分为四类:勋臣(指那些拥有开国功勋或有军功的臣子)、亲臣(如外戚)、文官、武官。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在50多位三公大臣中,最多的是勋臣和亲臣。
按照规定,公和孤的头衔不能同时兼任,通常只能兼任级别较低的“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或“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然而,嘉靖朝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记录,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竟同时兼任了太保和少傅这两个头衔。那么,陆炳为何能得到嘉靖皇帝如此特别的恩遇?他的最终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陆炳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他的祖先曾是朱元璋创业时期的红巾军老兵,虽然并没有明确记载具体的爵位,但显然他的家族等级较低。陆炳的祖父仅获得过锦衣卫总旗一职,属于正七品武职。
锦衣卫在明代是专门安置勋贵子弟的机构。理论上来说,一个锦衣卫卫所的编制只有5600人,但在嘉靖时期,锦衣卫的规模一度扩大到超过6万人,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勋贵后代。如果站在北镇抚司的衙门前随便扔块石头,可能就砸到不少开国勋贵的后代。与这些显赫家族的后人相比,陆炳显然出身贫寒。
不过,陆炳也有一些其他人没有的优势。他的母亲曾为嘉靖皇帝的奶妈,而且巧合的是,陆炳的年纪与嘉靖帝相仿,两人也因此成了发小。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关系,陆炳得以在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
嘉靖皇帝即位后,陆炳的官职逐步升迁。尤其是在嘉靖十八年,嘉靖帝视察卫辉,途中行宫突发大火,陆炳冒着生命危险背着嘉靖帝逃出火海。这一举动让嘉靖帝深受感动,之后陆炳的仕途愈加顺利,屡次升迁为都督佥事、都督同知、都督等重要职务。原本锦衣卫的长官应该是指挥使(正三品),但由于锦衣卫的重要性,皇帝有时会破格任命为都指挥使(正二品)。而陆炳则一步登天,被直接提拔为都督(正一品)。
嘉靖朝时,宦官势力虽然很强,但锦衣卫的地位要远超东厂。陆炳执掌锦衣卫长达二十多年,堪称锦衣卫历史上地位最为显赫的一段时期。
嘉靖三十五年,陆炳被加封为太保并兼任少傅,成为明代史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公和三孤头衔的人。此举引起了内阁及六部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嘉靖帝此举是对祖宗传统和文臣底线的挑战。但嘉靖帝一直以来都善于挑战文官的底线,从他即位起,不断突破这些底线,以此来增强皇帝的权威。从大礼议之后,嘉靖帝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动作,实际上都在不断增强皇帝的统治地位,因此也有后人称他为明代最能胜任皇帝之位的人。
然而,陆炳去世后,他的家族却未能逃脱后遗症。在明代的特务体系中,陆炳虽然有一定的名声,他为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广泛结交朝中的高官,并且结下了不少有用的关系网。嘉靖帝本身是个恩情淡薄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常发动大狱,迫害许多正直的大臣。而陆炳在锦衣卫任内,常见到许多冤屈之人,于是他会尽力将他们救出,为此结下了不少善缘。正因为如此,《明史》提到陆炳“未尝构陷一人”,这让许多人称他为一个“好人”。
当然,光凭陆炳救人并不能就认定他是个正直的人。他之所以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为了结党拉帮,且被救的人必须在他的阵营中,否则一旦没有利用价值,陆炳便会翻脸无情。而且,陆炳也曾利用皇帝的信任,大肆敛财,他的贪婪远远超出了普通官员的水平,甚至有着比一般贪官更加血腥和残忍的特点。
嘉靖三十九年,50岁的陆炳去世。嘉靖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追赠他为忠勤伯,他的儿子陆绎也被授予锦衣卫都督佥事一职。然而,明穆宗即位后不久,朝中的大臣和御史们重新审视陆炳的过往,刑部对他的案件进行了重新调查,最终决定抄家并剥夺陆炳家族的官职。陆炳的家产近百万两,朝廷要求他的儿子陆绎偿还这些家产。陆绎多年来不得不不断偿还,但到了万历三年,陆家已实在无力偿还,便向朝廷请求免除债务。此时,内阁首辅张居正重新启动对陆炳的调查,认为陆炳曾经在嘉靖帝危难时救驾有功,且并未犯下谋逆大罪,因此最终停止了对陆家的追赃。